本帖最后由 灼热的喵子 于 2013-7-2 22:08 编辑
那个,由于加了小分类,今后发帖按照以下的规定来【公告】:公告一般由版主发布
【资料】:剪切复制的资料类贴子都归在这个分类之下,如果要发TXT或者PDF,先确认藏书阁有没有同样的书目。另外,亲们稍微注意一下版权,最近风声紧。
【原创】:自己的学术论文或者类似论文的东西都用这个分类
【讨论】:顾名思义。讨论是注重过程的。有什么学术问题或者奇思妙想想要讨论,都可以归在其下。
【求助】:求助注重结果,侧重于较为专业的问题,并且倾向于得到一个权威的答案。
【活动】:原则上,所有与活动相关的帖子都分在此类。不过,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帖子已经上升到了论文的水平,那就归在【原创】里。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dlsdyc 于 2013-6-28 16:39 编辑
[fold]又到一季新番完结时,在一个大家都跑去看巨人的时节点里,恶魔幸存者2却也显得其貌不扬。毕竟恶魔幸存者2从一开始只是一款2011年在NDS上推出的游戏而已,本身就不属于漫画或者小说这样的大群体受众,再加上女神异闻录世界观的一贯风格,注定它不会成为一款主流大众作品。但是重来没有人说,一款好的作品一定会是一部人气作品。相反,人气作品很有可能却是一部没有什么内涵的片子,质量和数量的兼得,显然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对于楼主这样的人来说,一部片子最重要的不是别的,而是美感,该高贵冷艳就该高贵冷艳,该充满希望就充满希望。人性可以展现它的丑恶,但是人并不能去认同这种丑恶。嘲讽现实的人往往嘲笑这是一种伪善者态度,是一种自认道德优越感的做法。但是,此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三次元已经如此寒冷,何必又要把这种破坏美感的事情带到二次元来呢,自己幻灭也就算了,不要把楼主拖下水就可以了。以上都是废话,和本篇没有什么意义,大家直接跳过不看就可以了。[/fold]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那天,久世响希略带些许疲倦和茫然,在茫茫人海中静静等待着。好友大地的出现,打破了原来那种淡淡的隔阂感,通过大地,响希知道了一种叫死颜动画的东西。也不知道那是不是恶搞,他们点开了它。命运从这时,发生了转折,一种巨大的变化。随着地铁的轰然出轨,预言变成了现实,死和活,成为了人生第一次的选择。可是当再次睁开双眼,世界早已脱离了常识,那不再是从前那个世界,而是预言注定的审判之日。在北极星的试炼下,人类将为自己的存活而挣扎下去,在噩梦之中痛苦地寻找神所给予的希望。
峰津院大和的出现,以及在他所领导下的JP’s成为了唯一可以抵抗末日审判的组织。响希在目睹了JP’s的力量之后,质问大和,拥有如此力量的人,为何却没有去拯救众人。大和却不屑地告诉响希,那只是试炼的开始,人类唯有经过日益残酷的七日试炼,方能躲过被化为虚无的命运。救人?以世界为名,以人类为名,这又算得了什么呢一切以拯救世界之名对于响希,对于大地,对于维绪来说,虽然他们心中充满了疑惑和迷茫,但是在拯救人类的名义下,在半推半就之间落入了命运这盘棋局之中,成为了那反抗命运的棋子。但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只不过是对于自己的力量感到了不安和动摇。大和的出现,对于他们而言,就如同灯塔般,照射出了一条道路,一条不知结局的道路。
但是随着那末日审判的不断试炼,一个又一个人的牺牲,一群有一群的人的牺牲,不断拷问着他们的心灵。他们每次软弱无力的指责,都被大和那坚定的立场所逼退。无论是是愤怒还是不忍,似乎都无法动摇大和的决心,对于大和而言,一切都按照他的剧本前行,他将要去改变世界,为了创造一个他心中的王道乐土。
但是,响希心中的裂缝却越来越多,随着栗木罗纳德的出现,却似乎给响希指出了另一种可能性,却拯救每一个人,而不是去拯救世界。正如Alcor所说的那样,如果一切都是注定的,那么人类为何还会总结出意志这种东西出来呢。对于大和这样的强力者来说,或许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但是普通的一般人呢,难道就将他们变成可以牺牲的数字么。
但是当响希面临死亡的威胁之时,却是大和出现在他的面前,拯救了一切。再次面对响希那积压了无数次的诘问,大和只是以一句无聊带过。对于大和来说,感情?道德?义务?都已经是一个腐朽世界的残渣,他只不过需要棋子去反抗神的力量。一切都是必要,一切都是注定,无论想法如何,事实无法改变。但是Alcor悄然出现,对响希说道,大和只不过是看到你的死颜动画才出现的。
能看到死颜动画,就说明那是你的朋友。无论大和是不是承认,无论大和的样子是多么的高贵冷艳,响希突然间发现自己对于大和来说竟然是那么重要。对于响希来说,心中的矛盾变得更加复杂,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大和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响希的脑中充满了焦虑和疑惑。但是响希决定,只有自己才能掌握自己的力量,他将会去纠正大和的错误,也将会创造新的理想。
走向终焉的世界试炼逐渐走向了终焉,而世界却日益崩坏,在“无”的笼罩下,没有时间、概念和意志,一切都在被吞噬。对于人类来说,面对北极星的审判就是如此的残酷无情,一旦失败,将被抹除所有的一切,甚至连人类存在的事实都会消失。而大和早已知晓这一切,但是这反而促使他继续他那残酷无情的计划,甚至伴随着越来越大的牺牲。在札幌作战的时候,大和为了打败敌人,不惜让整个札幌也一并陪葬。毁灭的规模和代价都一次次刺激那尚没有麻木的心灵。而这一冲突终于在星期五发生了巨大的冲突。按照大和的计划,维绪将成为鲁格附体的对象,并且将以自身的毁灭为代价,来击败敌人。而维绪接受了这一切,对于她来说,那是她最后的一天,为了计划,牺牲自己是唯一的手段和办法,虽然眷恋这个世界,但也别无他法。但是对于响希来说,维绪的死颜动画就如同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第一次怀着如此强烈的愿望想要去救一个人,救一个大和口中必死无疑的人。当响希突破重重阻碍来到维绪身边的时候,维绪将软弱无力的自己暴露无遗,但是响希告诉她,软弱有怎么样,我不想失去你,想要一起活下去。响希的这些话语如同利剑般刺破了维绪伪装的外表,她紧紧抓住他的手,紧紧抱住她,泣不成声地说,我,想活下去。大和向左,响希向右在击败了最后的敌人之后,大和和响希的对立已然跃出前台。而Alcor为了响希选择了与大和敌对。在大和即将不知的时候,真琴却替他挨下了致命的一击,在大和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震惊的表情。大和明白他的梦想早已不再是他一个人的梦想,是所有支持他的人的梦想,他不能后退,他将要改变世界。
Alcor认识到了这一切,但是为了希望,他选择了与大和同归于尽。但是大和却依旧活了下来,对于此时的他来说,已经没有后路了,背负着世界和所有人类的罪孽,他一定要去改变这个世界。而响希也背负着许多人的期望踏上了最后的决战。他对大和说道,世界只剩下你和我而已了。
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从一开始就拷问着人类的故事,终于迎来了它最后的质问。人类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而活着。为了拯救世界而牺牲,难道我们都不懂么。不,其实我们都懂,只不过我们无法认同。面对大和感情用事的责问,响希回应到,对,就是这样,因为我是人。大家想要保护的世界,是大家活过的世界,如果选择新的世界,和选择死亡又有什么不同呢。但是一切早已无法单靠言语去挽救了,大和发动了恶魔合体,召唤象征魔王的撒旦,而响希则靠着朋友们的恶魔召唤出了路西法,并且最终改变了世界。
于是世界重新来过,而响希却成为唯一拥有7天记忆的人。世界看上去和原来一样,正如大和所说,世界还不大成熟,人类需要改变。但是响希想要的世界绝不是让一个人背负忧伤的改变,而是靠大家,靠自己每一个人的意识,一点点的改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希望。而当响希再次看到大和脸上的划伤和那淡淡的微笑,他明白他的梦想没有白费,对,世界真的在改变。人类再次为自己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所谓活着,就是烦恼和痛苦,明知会这样,人也会继续思考,不断选择下去。
所以,人类会创造奇迹![flash]http://www.xiami.com/widget/6845035_1771836844,1771836842,1771834968,_235_246_5695c1_457cb4_1/multiPlayer.swf[/flash]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Moy 于 2013-6-21 18:34 编辑
注:此贴为参加活动『国学和哲学版块萌化活动(第二期)』所作。
1.类似师生恋这样的爱情是正当的吗?为什么?
一点废话: “正常”……为什么要正常?我觉得感情这种东西本来就很不正常,尤其是爱情。
所以这个问题多半又是因为“多数即正确”吧,少数派就会被归为异类。
回到正题。
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一,如果就仅仅是身份的差别。
比如一个读研的学生,和一个幼儿园老师恋爱了,这样的“师生恋”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吗?——大部分正常人应该都不会这么认为。
所以恋爱双方“学生”和“老师”的身份应该并不是主要原因。
或者同理,A大学的女老师和B大学的大三学生恋爱了,这个应该也不会被过分苛责吧。
所以有争议的“师生恋”,应该指的是有直接师生关系的两者恋爱。【以上算是废话,给自己理了一下师生恋的定义。】
二,由身份而导致的关系。
上文已经否定了一种看法,那么其不正常的原因多半是因为“利用老师/学生的关系和对方谈恋爱”。
家长会认为,“身为人民教师居然勾引我儿子/女儿,真是败类!”。
这样的看法无疑是觉得“利用身份”来恋爱的狡诈恶毒。加之以“未成年人身心还不健全”等原因,教师的这种行径就更为可恶。
其实,教师和学生之间会产生一定的感情,也是很正常的,原因如下:
1)在知识方面,教师比学生要懂得多,无形中可能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类崇拜心理,进一步有爱慕之心;
2)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和家长的交流往往不会太多,尤其是一些私密的事。更多的是和朋友交流,但也有一部分人会选择与老师沟通(这其中,语文老师的几率比较大。因为语文会有日志或是周记这样的作业),久而久之,两人之间的共同话题,小秘密,也会增多。一旦两个人有了这样的羁绊,进一步产生一些进展也是可以预见的。
3)在学生的上学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学和老师。朝夕相伴下,又是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会对有魅力的老师(长得漂亮的女老师、或是成熟稳重的男老师、或是人格魅力强大的老师)产生情愫也是非常自然的。
那么,这么“理所当然”的感情为什么会被认为“不正常”呢?
反对的声音应该主要来自家长,他们送孩子去学校的目的是“接受教育、考取功名”,而绝非是“和老师谈恋爱”——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旦发生了这种关系,首先违逆了家长心中的期望。紧接着,家长由于保护欲及丰富的想象力,会进一步脑补出:“做出这种事的老师肯定道德败坏”、“乱搞关系还怎么让我家孩子专心读书?”、“他肯定是对我宝宝有不良企图”……等种种结论,于是乎,师生恋罪大恶极。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文化传统”。
中国自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非“师者,与弟子相恋相爱也”,封建时代对于阶级与身份的规范和界限是十分严格的,身为人师却与弟子相恋,那是僭越渎职,是要遭到整个时代和所有邻里的唾弃的。如科举制度的荼毒残余至今一般,这种思想也仍然扎根在不少国人的潜意识中。
“教师就该好好教书”,怎么可以和学生谈起恋爱嗯?道德沦丧啊!世风日下啊!就是这样。
但是,这样的关系有何不可呢?
这样说下去可能得引入“何为爱情”这样沉重而可怕的命题探讨,故不加以严格的学术推证,仅以个人浅薄看法概之:爱情,即两情相悦。不论相互的身份是什么,结识的过程怎样,一开始的关系为何……这些都不是事儿。最后爱上了,对彼此有一种悸动了,想要在一起了……那么,就在一起吧。爱是超越所有界限的。
虽然爱情有保质期,但是在它发生时,尽让它自由生长吧。有道德、金钱、种族重重限制的,就不纯粹了。
所以,我真的不明白,师生恋有什么不正常的?
1.5或者,更进一步的说,《沙耶之歌》里男主角和沙耶的感情是不是爱情?如果是的话,这种爱情是正当的吗?为什么?(《沙耶之歌》)
是爱情,正当的爱情。
首先请允许我痛骂道德先生们一句:“人家一男一女谈恋爱关你们蛋事啊!”
我相信世上总有些人的——即使你在深山老林里爱上了一只白鹤,他们也会杀将至你的住处,痛斥你“沦于禽兽”!
自古都有。在传说故事中表现尤甚。像是“三圣母”、“白素贞”、“七仙女”……那些不被凡俗认可的“不正当”的爱情,总会遭到来自更行各业各界无数义士们无私地打压。他们更希冀能凭自己的善意感化那误入歧途的男女,让他们回归正道。
说近一些,贴近现实一些——当代的同性相恋,也一直处在这样的情况。
明明只是两个人的事,为什么一定要掺上一脚,评论是非对错呢?
或许是因为自己属于“正当的”这一边,所以有一种优越感,所以想要道貌岸然地去“帮助他们迷途知返”吧。
都特么是扯淡。
最让人悲伤的一句话,就是分手时说出“我终于懂了,爱情,不是两个人的事。”这是要经历过多少的压力、迫害、摧残,才能如此无奈地承认,自己的感情得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制约?
其实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很不合我价值观。
我认为,任何外人——都没有资格去评判一段爱情正确与否。
他们爱上了,那便是爱了。存在即是合理,这爱情有何不正当。更不需要用理由去推证……如果两个人为了陈述“我们之间的爱是正当的”而要陈列出一条条的公式定理,甚至写论文去证明的话,天呐,爱情已死。
本就是感受,而且是短暂的感受,十分难得的彼此共同拥有的感受,顾虑那么多干吗呢。
且让我唯心一次吧:双方彼此相爱的爱情,就是正义,天理必容。
关于沙耶:唔,其实没玩过沙耶。但是大致知道个故事梗概……由于最近看的一些小说,以及之前的一些思想,现在愈发觉得“Nothing is True”了。也许每个人都看到的“现实”,只是碰巧这个族群互相共享的一个假象罢了。在宇宙的维度上来讲,人类真的很卑微,很浅薄。但建立在自以为是的真相上,就能如此狂妄。并且不遗余力的排除异己,把“不一样”的家伙规划为“不正当”,最后使之“不存在”。也许这是人类为了维持族群稳定而遗传的一种天性,但……我真的很讨厌这样的天性。最后,以一句话作为这一个半问题的总结吧: Everything is permitted
(注:“Noting is true,everything is permitted”(万事皆虚,万事皆可)出自《刺客信条》系列游戏)3.如果你是动画/漫画里的政府高官,你会为幸存的人类制定怎样的政策?为什么?进一步问,这种制度是正义的吗?(《进击的巨人》)(提示:对外、对内、兵役、经济……想得到的方面都能畅所欲言。不必太详细,但可以笼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个……很头大呀,不太想详细说,简单说两句吧。
首先要看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哪种人。
如果是为了“人类种族的延续”的话,无疑会实施高压政策,甚至被称作“残暴”,并且毫不犹豫地牺牲少数人去保证大局。
——噢不过我觉得这实在没什么意义,所以我大概不会这么干。笑。
我会,让每个人都幸福快乐地生活着,直至灭亡。
我相信天道,命数将尽时,不必强求。
享受最后的生存足矣。
当然,这样的高管会被“明大义”的有志之士给推翻吧……
但我不知道“只为了延续种族而生存”有什么意义。人类就是太把自己当一回事了。没有这个种族,对世界造成的影响不会太大的。
所以总结的话……我会是很消极的吧。
政策都会是宽松式的,充分开发生产力,让人们有的吃,有的住。但是会严格打击犯罪——因为违法行动会因为少数人的欲望而破坏较多人的生活。
让人们尽可能的快乐,快乐至死。
——不过也得看情况,是在怎样的灾难后“幸存”。
不同的灾难副本的话我会采取差别很大的措施的……像是那种“蔑视人类的外星人妄图把人类像蝼蚁一样踩死”的话,那么纵牺牲全人类,也会反抗。毕竟,“气节”是宁可灭族也要保留的。
作为家畜而继续生存,我不稀罕。
总结,这个问题太大了,不想细谈 =。=
P.S.推荐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吞食者》、《微纪元》。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荷卷卷 于 2015-10-14 17:57 编辑
百度百科:
扶苏(?—前210),秦始皇长子,嬴姓,名扶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扶苏。一称公子扶苏,或扶苏公子。是秦朝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
并派使者抵达上郡,向扶苏和蒙恬宣读伪诏。
再说使者抵达上郡,向扶苏和蒙恬宣读伪诏。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意欲谋权夺位」,逼其自杀。
当时扶苏大哭,走入内舍,便欲自杀。蒙恬本能地觉得事有蹊跷,劝阻扶苏道:“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为迟也。”
使者见扶苏犹豫,不断大声催促道,“请公子奉诏自裁。”
扶苏承受不住使者的威压,对蒙恬道:“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蒙恬道,“你我手掌重兵,身系国家安危,虽蒙赐死,也应当面奉诏,非敢惜死,为国家计也。”
扶苏无疑比蒙恬更谙熟政治之中的玄机,叹道,“陛下当年令我监军,已是无立我为太子之心也。今胡亥既定为太子,年最幼,陛下必恐诸公子不服,尤其是我。你我领三十万大军,守边御贼,其势足以谋反,虽陛下神威天降,却也不得不防。陛下赐我以死,正为此也。我一日不死,陛下一日不得心安。”
于是扶苏面向咸阳而跪,泪下如雨,道,“臣今日领命而死,所以报陛下也。”言毕伏剑自尽,时年三十有一。
自我总结:
公子扶苏,若是没有赵高李斯之辈的陷害,我觉得秦朝的历史绝对会改写。生不逢时,占不全天时、地利、人和便是扶苏的错。
我觉得扶苏最后自杀不是懦弱不是尽忠义,史书永远只能记载个大概,细节是史书所无法包含的。并且,历史的真相永远都是在统治者的手中不是吗。
尽管史书中只有寥寥几句关于扶苏的死,但是,如此一个有远见的人为何会甘于自裁?当时的扶苏已然是可以利用蒙恬的大军“清君侧,靖国难”。但是扶苏没有,而是大哭数声之后毅然选择自裁。
不得不说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若是说扶苏是为了天下太平而选择牺牲小我,那么他不可能不知道若是他死必然只能是胡亥继位,只是,扶苏当时真的是不知道胡亥的凶狠残暴还是他实在是觉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果真太重要?
若是扶苏不死,是不是就不会有楚汉之争,会不会就没有后来天下分据,五胡十六国的时代?若是当时扶苏上位,是不是历史就会是另一种写法?
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历史留给我们的疑问有很多,但是,这便是不局限我们思维的好处,我们可以尽情猜测这段历史,或许,终是会使历史重现与我们眼前…………
唔~~轻写楼渣作【我与古人の穿越】之南柯一梦
[查看全文]
亚里士多德就是个坑,吾辈真心有点不想写的说啊有木有。(来人,拖进小黑屋)但是吾辈相比之下,更不想做坑王啊,这是要掉节操的啊。亚里士多德,汝能不能简单一点啊,好好为后人考虑下啊,你那么聪明,让以后的人怎么活啊,特别是我这种智商不够高的怎么办啊。哦,以上是吐槽,大家不要在意,是某种情绪外露的表现,现在让我们继续亚里士多德吧。[查看全文]上次我们讲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可以被认为是他最为重要的地方了。他的哲学体系就是依此建立起来的。而我们上一次讲到亚里士多德认为需要有一门是研究整个存在的学科,也就是第一哲学。但是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实际上难以知道存在是什么。因为存在和一般的事物不一样。对于一般的事物可以通过形式逻辑中种加属差的方式来给出规定。(种和属是很重要的概念,至少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当然,今天生物分类的种和属也是从这里来的)哦,什么是种加属差,容吾辈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给杉树下个定义,首先,杉树属于树,树就是它的种,然后我们要寻找它和别的树有什么不一样,也就是它的属差。但是对于存在来说,这却是不可能的
存在从概念上来说,它是最高的概念,所以我们是不可能找到在它之上的种,也不可能找到与其并列的属差,所以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形式逻辑并不能对于存在起作用,我们能够认识的只是存在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的意义也也可以分为两种,即偶性的和自身的。亚里士多德自己是这样举例的,一个会造屋术的人长得很帅气,那就是他偶性的存在方式,而一个会造屋术的人能够把房屋造好,那是因为他自身的或者说本然的存在方式。换句话说,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他长得好看还是难看和他会不会造房子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好费劲的讲了一串,就是如此简单)
“就自身而言的存在的意义如范畴表所表示的那样,范畴表表示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意义。在各种范畴的表述之中,有的表示是什么,有的表示质,有的表示量,有的表示关系,有的表示动作和承受,有的表示地点,有的表示时间,没有范畴都表示一种与之相同的存在。”(哦,好吧,这就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的范畴)也就是说,哲学任务并不是在于研究那些偶性的存在方式,而是在于研究本然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范畴。
那么什么是范畴呢,范畴(kategoriade)的本意是“关于什么的述说”,而亚里士多德在这里用它来表示在判断中论述主词的谓词。但是并不是任何谓词都可以,只有最为一般最为基本的类概念才可以。所以,范畴实际上是对于事物最普遍和最一般的说明。那么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方面,他试图与柏拉图进行区别,的确存在着一般性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普遍一般的形式虽然不能在现实中独立存在,但是却可以在我们认识事物时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从另一个方面,这也是他自身思想的一个必然结果。
“真正现实的东西是自身被形式所决定的个别事物。······因此知识用这些属于事物的东西来断言事物,而个别事物本身却不可用以断言其他事物。”说人话就是在命题中个别事物只能充当主词。(为嘛总感觉结论很简单的样子)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亚里士多德一共提出了关于事物的十种描述方式,对,就是十个范畴。当然亚里士多德自己并没有明确说过是不是只有这十个,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十个应该是最基本的。所以在这里问题就发生了成功的转向,哲学需要研究的就是范畴。而在这十个范畴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第一个,实体(ousia)。(慢慢被实体给坑了吧)
什么是实体,好吧,如果大家真想知道,那就是没有答案,因为亚里士多德自己也处于一个不断的探索过程之中。在哲学中寻找确定性和想要把哲学给固化是一个道理,哲学一直是变化的。当然亚里士多德也给出过一些解释,而学界有认为有三种的,有五种的,有N种的,各有各的道理,如果真想知道,那恐怕只有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自己慢慢读一遍才能有自己的答案。在《形而上学》的前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至少认为实体具有两种意思,
“故实体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或者作为不用述说他物的终极载体;或者是作为可分离的这个而存在,每一事物的形状或形式便具有这种性质。”我们来讲讲实体的历史吧,实体可以说是一个贯穿整个形而上学历史的名词。实体这个词最初的含义是指的事物的是其所是,或者将其成为本质更为恰当。在把这个词汇给拉丁化的过程中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实体变成了substantia,它的意思指的是站在下面的东西或者支撑者。然后到了近代哲学,实体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中独立出来,成为了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笛卡尔就如此定义“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做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直接说是上帝不就可以了么)直到黑格尔才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好吧,黑格尔无处不在,拍砖)
好吧,让我们继续来讲亚里士多德实体吧,刚才说了,亚里士多德给出了多种的说法,比如在《范畴篇》中就主张个别具体的事物是第一实体,但是到了《形而上学》中又出现了转变。最后他还主张理性——神才是最高的实体,这可以充分发现,亚里士多德自己都在对这个概念不断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最开始是反对柏拉图所认为的那种事物之外存在着分离的理念,具体个别的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哦,唯实论和唯名论的源泉找到了吧)并且只有属和种才能表述第一实体,但是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形式和质料,这使得他重新考虑这个问题。质料、形式、具体事物倒地哪个才是真正的实体。那么由于质料的出现,具体事物不再是第一实体了。而对于质料和形式来说,由于质料是处于不断的编制中,所以真正能被定义的是事物中的形式,也就是说形式才是第一实体。
不过么,实体远没有那么简单,亚里士多德自己就这样说了
“存在是什么,换言之,实体是什么,不论古老的过去、现在、以至永远的将来,都是个不断追求总得不到答案的问题。”(哦,这个就是大实话,懂了吧,这就是一个坑,一个史前大坑,摊手)
为嘛楼主现在感觉好想睡觉,这个是错觉么,好吧,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神学哦,(当然也不是在基督教的意义上来讲的)那么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神也是实体。他在《形而上学》第十二卷中就详细描述了这一点。神(theos)可以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最高范畴,首先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种实体。一种是非永恒的感性实体,主要是具体事物,一种是永恒的感性实体,主要指天体,还有一种是永恒的非感性实体。前两者都是运动的,所以是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而第一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动的实体,也就是第三种。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所有的实体都是可以被消灭的话,那么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被消灭的。生灭变化属于运动,但运动本身是没有生灭变化的。因为如果运动有生灭变化,那么其本身就是不存在的,进而生灭变化也就不可能了。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是一切具体事物生灭变化的形式,但是它自身是永恒的。同样的,时间本身也是永恒的,因为它同样是不变化的。那么既然时间是永恒的,那么就一定会有永恒的实体。因为运动和实践一定是属于某个实体的。而当我们不断追问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一个自身不动却引起万物运动的不动的动者,那就是神,或者说是努斯(nous)。
诸君是不是感觉又绕回来了,对,我们又要回到潜能和现实的过程中了,所以说哲学其实是不能够被肢解的,它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正因为事物总是从潜能向现实运动的,所以永恒的实体就必定是完全现实的实体,也就是完全的现实性。(隐德莱希不要忘记了有木有)并且只有不带任何质料的实体才是完全的现实性。现在大家懂了为什么第一推动者和纯形式实际上是一回事情了吧。“
这种与可能性无关的、纯粹存在于自身中的活动,是思想,而且只能是思想;当然不是指以个别事物以及个别事物的流变现象为对象的思维过程,而是指以自身和自身的永恒性质为对象的纯思想;那种思想不预先假定任何其他的东西为对象,而已他自己为经常的、不变的内容,思想的思想——自我意识”。不要小看了这个说法,这世界上是在为以后的一神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是从柏拉图的泛神论向有神论的一种过渡。神被认为是不同于世界的自觉的存在,神真正具有了超越性。神是绝对的心灵或精神,都可以在这里寻找到源头。因为神的本质就在于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神是纯形式,所以它连对象也不需要了,它只有自我认识。
“他作用于世界,不是通过他的运动或活动,而是通过世界对他的渴念。世界以及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起源于质料对于神的渴念。”(摊手,汝想说这个神是上帝也可以)
哦,好吧,亚里士多德神马的估摸至少还需要两次才能把他说完有没有,楼主有一种内崩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好吧,那么下次讲什么呢,当然是继续讲下去,讲他的神学,灵魂、善、静观,等等。亚里士多德是个大坑,大家慢慢等着吧,哦,我不会说是被慢慢坑的。哦,好吧,这个就是本次的内容,谢谢大家来捧场,鞠躬。
@黑心 @毛线球 @波頭上の風 @木去白 @ㄗòsら啵~ @渚のCherry @尘魇 @阿洛的狐狸 @破天一剑 @Getting @ZoiiOh @阿0 @不了个是吧 @After✟墓✟ @ryoma1836 @湾湾情 @吾即世界 @小盆友要努力 @lybk13 @Fish_Pierrot @凭窗聆澜 @gcf
@阿突 说好的,哦,也不是说好的,新年活动呢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3-1-6 22:48 编辑
国学与哲学日常活动第六期于是又迎来了【哲♂学】有木有!嘛,貌似大家对哲♂学更行啊有木有@@16!!
【活动内容】
还是回答问题~~~唔,这几期都是回答问题,不是随便百度就OK的哟@99#
【活动要求】
┏ (゜ω゜)=☞1.嘛,嘛,活动期间不能水哟w想水的话去豆瓣儿吧
2.跟帖回答问题,大问题不少于200字,尽量原创,允许借鉴,但借鉴引用的记得用引用框_(:3)∠)_3.可以先占楼,但记得来撸满_(:3)∠)_4.回答请标题号,可以不回答全部问题,奖励根据回答给_(:3)∠)_
【发糖规矩】
1.参与即有50糖2.质量达标即有50宅币+7宅贡3.质量更高的有技能点和感谢←看手滑=w=【题目】1、玩儿了那么久的哲学,哲学需不需要学习呢?为什么?@69#【活动时间】[查看全文]12月31日——1月6日
《江城子·观文有感》
玉蟾金乌共玄苍,升东漾,落西桑。径物如故,独人忆彷徨。高山流水人常奏,弦未断,曲先伤。
银粟玉尘皆莽莽,浅观望,似流觞。残酒凛冽,欲言意微扬。欲以白堕充莫逆,身纵热,酒已凉。
——此词纯属无病呻吟~啊....哈哈~.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