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最后一天就要过去了,崭新的2013在迎接着我们,在这新的一年里,(喂喂,CUT,是不是剧本搞错了啊)哦,好吧,这里是要讲亚里士多德啊。不过,恩,对于一个如此伟大的认为放在今天讲完实在是不可能的样子,所以亚里士多德估摸要到明年才可以被讲完了,诸君还请慢慢等待的哈。好了,以上,我们继续来讲亚里士多德吧。(不知为嘛,楼主现在感觉莫名的困倦啊)上次我们讲到了潜能和现实这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有木有,基本上来说,这对概念反复出现在他的哲学的各个方面。关于他为什么会提出这个理论,在上一部分的四因说已经给出了答案。亚里士多德一方面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一方面又要处理变化多端的万事万物,这使得他把发展变为了一个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或者说从质料到形式的过程。那么,什么才是潜能和现实呢。潜能(dunamis)的原意,指的是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潜在的,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一种潜在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仅靠自身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自己是这样定义的“最原始意义上的潜能的主要规定是在他物中或者作为自身中的他物的变化的本原。”潜能是运动和变化的本原,亚里士多德自己举例到,造屋术不存在于所建造的房屋中,而是在于造房子的人之中(这指的是在他物中);同样的医疗术不存在于病人之中,而是存在于医生那里(这指的是作为自身中的他物,也就是说医生可以为自己治病,但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是医生,而不是因为他是病人)。现实(energeia)直译的意思是在活动中,是一个与潜能相对立的概念,或者说是存在状态。(将energeia翻译成现实并不是很理想,称之为实现或者更好一点,当然习惯上用了这个,吾辈表示也遵从习惯吧)不过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还用了entelekheia这个概念来表示现实,我们将其称之为完全现实性,也就是坊间所称的隐德莱希。用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话来说“现实这个词连同完全实现,最主要来自运动,并进一步延伸到其他事物。”不过亚里士多德讲了那么多,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处理形式和质料之间的关系。“质料潜在地存在着,因为它要进入形式,只有存在在形式中的时候,它才是现实地存在。”实体和形式都是现实的,所以现实在实体上也是先于潜能的。在时间上,一个现实总要以另外的现实为前提,一直到最初的运动者。(对,就是第一推动者啦)那么还记得上次所说的纯形式和纯质料么,现在我们来解释这个问题。
所谓的纯质料就是完全无形式的质料,它本身只是一种可能性,如果不以某种方式实现为形式,那么是绝对不能存在的。换句话来说,就是只有通过实际活动才能显露自己。“质料的现实性表现在:形式并不在个别事物中完全自我实现,从治疗中产生与目的的积极形式无关甚至与之相对抗的副作用。”(哦,估摸大家没看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形式的自我实现只能是潜在的)所以自然界是没有规律和目的可言的,(因为它和质料一样是偶性的,摊手)亚里士多德也因此区分了目的因和机械因。目的因大家都知道,而及协议则是寓于产生副作用和反作用的质料中,也就是说,在质料中存在着阻碍实现形式的因素。但是,纯形式则是相反,它本身具有最高的现实性而不需要任何的质料。这种纯形式代表了真实的现实性。还记得一开始的定义么,现实最主要是来自运动,所以运动和存在本身一样永恒的,并且运动寓于存在之中。这种运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质料被成形的动力,一种是来自形式本身的和目的运动。那么在逻辑上必定要有一个起始点,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纯形式,它本身是不动的。它是依靠它自身的绝对现实性在质料中激起一种形成自身的动力。“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里,第一推动者或者纯形式与柏拉图善的理念完全是同一个东西;亚里士多德为此而利用了柏拉图理念的一切属性。它是永恒的,不变的,不懂的,完全独立的,与其他一切事物分离的,非物质的,而同时又是一切生成和变化的原因。”(这头衔还真不是一般的长啊有木有)
所以在这里千万不要以为亚里士多德只是在讲宇宙的起源和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区分目的因和机械因的时候就已经在说明这一点。第一推动者并不是作为机械的原因,而是作为纯粹的目的因。从潜能到现实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生存,也是一个必然逻辑的发展过程。亚里士多德就是以此来处理潜能和现实,质料和形式之间的矛盾,这可以说是一个极为伟大的创举,并且最终在黑格尔那里被完成,并被发挥到了极致。(黑格尔,哦,吾辈提到他的频率真心好高的说啊)哦哦,潜能和现实差不多就这个样子,现在让我们开始处理最为复杂,好吧,也是最为庞大的一部分,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擦汗,感觉亚历山大)形而上学这个名词我在本版的文章中已经解释过了,这里就简单提一下。首先这个概念不是亚里士多德自己用的,是他的徒子徒孙给他总结的。亚里士多德的再传弟子安德罗尼柯在编撰亚里士多德手稿的时候,不知道改如何给这一部分命名。由于这一部分恰好是在物理学之后,所以就编了个名字叫做物理学之后诸卷(to mata to phusika),然后这个词演化成为了metaphusika,也就是形而上学。而日本哲学家西周将这个词翻译成哲学,与儒学对立。对,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本被称之为《形而上学》的著作。亚里士多德开篇就说了一句话,“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言简意赅有木有)正是要通过这一点,亚里士多德要说明哲学对于人来说,真正开始于哪里。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学术的堆砌,而是好奇,是对于世界的好奇,对于生命的好奇,这种朴素的实践性其实已经蕴含在其中。那么形而上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亚里士多德再对以前的哲学简单梳理之后,提出“在科学的探索中,首先要处理那些应该首先得到追寻的问题。······应该事先把全部困难加以考察。这不但是为了研究问题,同时一个探索问题的人,如果不首先弄清问题之所在,就会像一个行路者不知其去处一样。”(感觉虐心的地方开始了,接下来讲的东西吾辈自己也没有把握了,大家见谅)
那么哲学到底应该研究哪些问题呢,亚里士多德在这里不厌其烦的全部列举了出来。比如哲学是研究一门学科还是多门学科,是研究实体还是研究公理,是研究全部,还是部分。属性和实体是什么关系,种和属的关系,存在和非存在,一和多······(好多啊,具体自己看书去吧,太累了)亚里士多德几乎把当时所有重要的问题都写了出来,不,应该说把以后西方哲学的所有重要问题都列了出来。(不是地球人啊有没有)所以他的形而上学真的可以用森罗万象来形容了。所以在这里我们只有捡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来说说。当然在逻辑上它们是一个整体,实际上是不能分开的。哦,我们抓紧看看能不能先把存在论这一部分讲讲清楚。好吧,其实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的一些论述。(啊啊啊啊,这不是要讲范畴的节奏了,这东西太虐了有木有,范畴表这东西要有多难就可以变多难啊)形而上学简而言之,一直以存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所谓的本体论和存在论实际上就是一会事情。但是概念是会不断发生变化了,也就有了实体的问题,不过今天估摸讲不到了。亚里士多德为了能够将自己的哲学与前人分别开来,所以将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称之为第一哲学。(哦,这是在显示优越性)而这种第一哲学在当时也的确是名副其实,亚里士多德赋予了第一哲学一种极为崇高的地位。“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他们的科学。它不同于任何一种各部类的科学,因为没有任何别的科学普遍地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而是从存在中切取某一部分,研究这一部分的偶性,例如数学科学。”所以只有哲学是唯一一门专门研究存在本身的学问。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哲学成为了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和根据。哲学成为了科学的科学,这种想法只有到了20世纪,随着形而上学的死亡,才被真正的断绝。那么,唠叨了那么多,什么才是存在呢,(貌似篇幅差不多了啊)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并且在这个问题存在着认识上的困境。一方面,认识事物的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定,对于认识来说也是如此。但是实际上我们却不可能像认识具体事物一样来认识存在。那么难道认识存在是不可能的么?哦,这个问题我们明年再讲吧。(哦,应该没有人觉得我调胃口吧)其实亚里士多德真心好难啊,看吾辈分开了那么多次要讲他就知道了啊。当然,我们明年,好吧,其实也就是下一次,主要是讲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和他的实体学说(黑格尔的主体即实体就是从这里找到源泉的我会说么),来的及的话可以讲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神学。不过,估摸不一定来得及的样子。那么,今天就这样吧,在这里也祝大家新年快乐,也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以上。再见,2012@黑心 @毛线球 @波頭上の風 @木去白 @ㄗòsら啵~ @渚のCherry @尘魇 @阿洛的狐狸 @破天一剑 @Getting @ZoiiOh @阿0 @不了个是吧 @After✟墓✟ @ryoma1836 @湾湾情 @吾即世界 @小盆友要努力 @lybk13 @Fish_Pierrot @凭窗聆澜 @gcf
@阿突 年末了有没有红利的说啊
[查看全文]
恩,吾辈,又回来了,昨天是圣诞节么,所以吾辈也就给自己放了个假。(这个是理由么!)额,好吧,其实是吾辈没有想好该如何讲亚里士多德。因为这个人可以说是整个希腊哲学中最为厉害的人物,我那点打酱油的水平都不知道够不够。(那汝写个毛线球的柏拉图啊)不过,既然都到了这个份上,偶也不能说因为太难了就直接跳过吧。不过,接下来,一方面由于亚里士多德本身的难度,一方面由于我逻辑混乱的可能性,阅读的难度大概会上升吧,请各位系好安全带,随我上车吧。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可以当之无愧的踏入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行列。其实亚里士多德并不是雅典人,而是马其顿人。(有什么区别么,额,好吧,当时算是两个国家,而且还是有点敌视的那种)他在十八岁的时候,进入学园学习。然后呢,恩,和所有的天才学生一样,觉得老师的水平太差了。不过好在亚氏也算是为知书达理的好孩子,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当场让柏拉图下不了台面的事情。所以么,碰到一个天资很好,却有能够对老师保持尊敬的孩子,柏拉图当然非常喜欢啊,就和当年佛洛依德想把衣钵传给荣格一样。但是,亚里士多德觉得,这个虽然他很尊敬老师,但是,真理在他的心中却有更高的地位。于是,他留下了一句直到今天都广为流传的话,“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柏拉图好伤心有木有)所以,在柏拉图死后,随着雅典的反马其顿情绪不断高涨,亚里士多德就默默离开了学园。(脑补一下,我,会回来的)在之后么,大家也很清楚,亚里士多德当上了亚历山大的老师。(太子太傅知道么,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的)当然,天才和天才之间,永远关系不是太好,(白发如新就是这样用的(雾),突突,吾辈绝对没有吐槽你的意思)不过私人间的情谊却还是不错的。随着亚历山大的版图越来越大,亚里士多德的名誉也就越来越高。时隔十二年之后,亚里士多德重新返回了雅典,(咦,确定这不是来砸场子的么)并且他试图建立起自己的学园。(这一定就是来砸场子的!)当然,亚里士多德不是雅典的公民,所以他不能直接自己建立学园,所以他选择了吕克昂学园作为他的地盘。然后由于亚里士多德喜欢经常边散步边和学生讨论问题,所以他的学派也被称为逍遥学派(Peripatikoi)。(逍遥个毛线球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读的吾辈都快内伤了好不好)但是,随着亚历山大的猝死,希腊又掀起了反马其顿的高潮,亚里士多德就是重点的目标。好吧,他不是雅典公民,所以选择了离开雅典前往了卡尔色斯。(或者说逃跑也没错)不久病故于此。不过,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如此众多的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应该感到极大的庆幸。庆幸雅典人没有和秦始皇一样焚书的习惯。柏拉图的作品因为有一个延续九百年的学园做后盾,而被大量保存下来。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却是各种机缘巧合被掠夺到了罗马图书馆才重见天日。不过,即使是这样,我们也遗失了他将近五分之四的作品。(额,这个,他是有多能写啊)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很多重要观点依旧没有明确的认识。当然,就算留下了这么一点点,他也留下了将近三百万字的著作。(对,真心是三百万字,没有看错)并且包括了《形而上学》、《政治学》、《尼可马各伦理学》、《物理学》等许多极为重要的作品。这使得他成为和柏拉图一样,在古代流传著作最多的哲学家,并且同样对以后的哲学产生的重要的影响。“在亚里士多德异乎寻常、包罗万象的文学活动的成就中,只有最小一部分,但是从科学的观点看来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遗留了下来。”和柏拉图不一样,亚里士多德极为重视前人的成果,他的书籍阅读量远远超过了一般人,他几乎把当时所有人类的知识都囊括了进来,这不仅使得他成为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也使得他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体系哲学家。(总而言之,就是太厉害了,厉害到都觉得不是地球人了)
黑格尔是这样来评价亚里士多德的特点的。“我们不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去寻找一个哲学系统。亚里士多德详述了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在整体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绎和推论迈步前进;相反地他却显示出从经验着手,他论证,但却是关于经验的。他的方式常是习见的方式,但有一点却是他所独具的,就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始终极为深刻地思辨的。”(肿么感觉这次的人物介绍就搞了那么久的样子啊,不过既然人物都讲了那么多,他的内容当然也会更多了)
其实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并不好懂,不,应该用晦涩难懂来形容会比较好。和柏拉图那种优美的文风相比,几乎没有办法认为他们两个是师徒。对于同时代的希腊人来说,柏拉图比亚里士多德要更为杰出。(好吧,我承认希腊人民这是在偏见)但是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和德谟克利特的对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全面系统为科学知识分类的哲学家,他按照知识的目的,将知识分为三个部分。(或许吾辈多嘴了,在这里大家应该不会认为科学是现在的意思吧。在18实际以前,科学讲白了就是哲学的同义词,牛顿那本书叫什么名字大家还记得么,对,就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称之为理论知识(theoretike),包括物理学、数学和形而上学。以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被称之为实践知识(praktike),包括伦理学、家政学和政治学。以创作或者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被称为创制知识(poietike),包括修辞学、诗学和辩证法。其中物理学(phusike)更为确切的说法,应该被称之为自然学,或者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自然哲学。而形而上学,也被称之为神学,或者第一哲学(请去本版看什么是形而上学)。实践知识的三个划分,是按照行为范围的大小来确定的。伦理学与个人有关,家政学与家庭有关,而政治学与城邦有关。当然家政学(oikonomia)也被称之为经济学,在古希腊经济活动是以家庭为单位展开的。(请回想一下上次将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分。经济和政治到底应该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当然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会想要这样做,实际上是他意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科学活动特的本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大家发现没有,亚里士多德引以为豪的形式逻辑却不在其中。(好吧,是我们以为他很自豪)其实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逻辑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工具。所以亚里士多德自己说逻辑的直接目的完全是方法论的,用此方法在所有知识各个方面中都能获得科学的知识。对于柏拉图来说,真实存在的东西是共相,或者说是一般。但是柏拉图缺乏一般和特殊或者说理念和现象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点是亚里士多德所反对的,亚里士多德想要做的就是消除这种分离。所以这产生了形式逻辑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认识一般和特殊之间的真正关系。亚里士多德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了三段论这个名垂千古的东西。(摊手,现在逻辑课上还得学这个)三段论是什么,相比大家都应该比较清楚,只是大概相貌还是了解。我们这里主要是放在一般和特殊下来将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其实是要符合一个思想,那就是特殊从属于一般。那么要判断这一点,需要考虑集中因素。“首先是量,量按照范围来确定主次从属于宾词的限度,从而区分为全称、特称和单称判断第二是质,按照质来划分,这种从属关系不是肯定的就是否定的,因此被论断的是在两个概念各自的范围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是结合的还是分离的。”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AEIO四个命题。(有兴趣自己搜一下,蛮简单的说)
但是通过三段论的模式,我们只有从普遍性较高的命题中得到普遍性较低的命题。按照这种限制,思维只能理解已有的东西,而不能产生新的东西。所以这种逻辑的结果就是有一些终极的前提是不可推论不可论证的。而去寻找这种推论的起点,或者说是最高原则,这是辩证法需要处理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概念之所以能够被推出,或者说得到,在于一个更一般的概念加上一个特殊的特性标记。所谓的最高的一般性的命题,也就是对于最一般的概念的说明。每个知识部门都有自己的终极假设,亚里士多德试图告诉人们这一点,但是他具体的论述却已经遗失了。(或者压根他没有说清楚,谁知道呢)那么当我们要试图理解最高概念的时候,就要和形而上学的四个范畴接触了。(我会告诉你这就是下一次要讲的内容么)擦汗,我们终于踉踉跄跄地把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逻辑的部分讲完了,虽然很简单,果然无愧于简易哲学史的名字。不过亚里士多德的确体现了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那就是为了智慧而追求智慧。求知是人的本性,因为自知自己无知而求知。哲学起源于惊异,起源于对万事万物的困惑和不了解,唯有哲学才是真正自由的知识。哲学不是生产知识,是为了它自己而存在的。人的自由亦是如此。所以哲学从它的一开始就不是为了使用。对,可以说哲学没有用,那是因为哲学早已理解的现在,它所要看到的是未来。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就说道:“其他的科学虽然比哲学更必需,却没有一门比哲学更优越。”@黑心 @毛线球 @波頭上の風 @木去白 @ㄗòsら啵~ @渚のCherry @尘魇 @阿洛的狐狸 @破天一剑 @Getting @ZoiiOh @阿0 @不了个是吧 @After✟墓✟ @ryoma1836 @湾湾情 @吾即世界 @小盆友要努力 @lybk13 @Fish_Pierrot @凭窗聆澜 @毛线球
@阿突 吾辈又开坑了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dlsdyc 于 2012-12-20 09:56 编辑
哦哦,吾辈回来填坑了的说。纳尼,填神马坑,好吧,出门右转请看反犹主义的说。汝们不觉那个像是写了一半就没写完的架势么。至于为什么过了那么久才填坑,因为最近都在国哲写文,很累的说啊有木有。好吧。言归正传,这次讲的是帝国主义。对,就是大家都经常挂着嘴边的帝国主义。当然在这里的帝国主义已经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帝国主义了,不过也不是马克思所谓的帝国主义了。咦,有点绕。额,对,就是这样。这次的帝国主义依旧和反犹主义一样,长而乏味,乏陈可善。好吧,为了避免上次的状况,我还是想讲点大概的东西的说。帝国主义,好吧,上次讲到的民族国家的解体还记不记得,帝国主义的形成,是因为民族国家体制以及真正的民族主义的解体,才出现的。(后面我会讲到,民族和种族是不一样的说)貌似上次有人问过,那么什么才是民族国家呢。民族国家是统治着一个阶级划分的社会,也超然独立于这个社会之上”,“同种同族的人民主动拥戴其政府,是民族国家得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而对于帝国主义来说,是做不到这一点。帝国主义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扩张,为了扩张而扩张。扩张本来是一个经济领域的概念,扩张意指不断生产可运用、可消费的物品,生产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就宛如人为了他置身的存在世界而不停地生产、建设、繁殖与改进一样。但是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经济这一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东西,进入到公共领域中来,扩张也就成为政治概念了。
这是和传统的“民族国家”体制之理念相违背的。政治结构不同于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无法毫不受限制地扩展,因为,它的基础并不是建立在无可限量的人类生产力上。就民族昕缔造的政府与政制组织的形式而论,民族国家是最不适合于无限制的成长;因为民族国家的基层是奠立于人民真诚的共同赞助之上,而此种基层无法毫无限制地扩展。
好吧,我们这次讲的帝国主义,也指的是欧洲的帝国主义,这种帝国主义可以分为海外扩张的帝国主义和欧陆帝国主义。前者以种族思想和官僚思想为其特征。而后者以各种泛—运动为其特征。并且帝国主义为了扩张而扩张,破坏了民族国家的基础,最终导致了民族国家的瓦解,和人权的式微。最后,它使得极权主义出现了。(好吧,本文的内容讲完了,浓缩在这一段里了,如果只想知道结论的话,这个大概就是结论了)
其实扩张这个词在现在的政治概念中正在逐渐被“延伸”(extension),或者较有批判意味的“过度延伸”(overextension)所取代,但新旧名词的意义是相同的。(也就是传说中的换汤不换药)自从真正的世界政治活动开始以来,曾经瘫痪了国际间的关系。这种隔阂最近在急速进展的交通系统与因此而缩短地表上距离的压迫下,并没有消除,反而恒定地增加,至今则显现令人惊异的比率。因为对于帝国主义来说,落后国家的普遍贫穷才能方便它更好的控制,所以嘛嘛,有人说它居心险恶也没有错,但是其实对于帝国主义来说,扩张才是一切,别的都是扯淡。
从一八八四年到一九一四年这三十年期间,是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分野,也是帝国主义的时代;一八八四年,欧洲结束了对非洲殖民地的争执,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泛主义运动”。资产阶级是首次在历史上能不渴求任何政治统治权而能掌握经济优势的阶级。(都说了这里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无关了,请大家务必把以前的定论给扔了)资产阶级在民族国家(nation-state)之内与民族国家并行发展。(也就是说在此时经济和政治还是能够分开的说)起初以既成的国家疆域为思考重心的政治家,对于帝国主义均抱着怀疑的态度,此种态度是合理的。他们宣称帝国主义是一项“海外的冒险事业”,一个政治家若企图干涉此项冒险事业以外的事务,则应该受到抨击。这些政治家大体上还停留在民族国家的阶段,这使得他们对于外交事务不甚感兴趣。他们也敏锐的意识到,帝国主义最终会摧毁民族国家。对于民族国家而言,同文同种的人民主动地拥戴其政府,是它建立的盘石(le plébiscite detous les jours),一个民族国家若缺乏此种主动拥戴的结合原理,殖民者对于被征服民族必然会采取一种强制同化的手段。而在冒险之中,“扩张”意指永无止境地拓展工业生产,这也显示出十九世纪经济贸易的特色。放到殖民冒险中,也同样如此,不断拓展殖民地在当时看来也是永无止境的说。
资本主义生产结构中的统治阶级开始反抗经济扩张遭受到国家的限制,帝国主义便应运而生。资产阶级为了经济的必然性,转而投靠政治;资产阶级不愿意放弃资本主义的系统,他们也瞭解:此项系统的根本原理既是不停的经济成长。在渴望政治权力与不愿放弃资本主义系统的情况下,它就把这项原理强行于国家的政治之上,而且宣称——扩张既是国家外交政策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资产阶级终于不再满足于经济,而试图通过政治来实现自身的扩展。但是正如一开始所说,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是不一样的,无法无限扩张。任何一个民族国家以一幅征服者的姿态展现的地方,就会激励被征服民族的民族意识,以及掌握自主权的渴望,此种情况将会摧挫缔造帝国的企图。具体的例子么,就是爱尔兰的说。早期英国的“帝国缔造者”相信藉征服手段来达到永久统治,然而却连把其近邻——爱尔兰——纳入大英帝国或大不列颠国协这一广大的结构中也办不到。当爱尔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承认其自治领地位,也被承认为有资格成为大不列颠国协的一份子时,此种挫败就相当真实了——爱尔兰这个最古老的英属地、最新的自治领,竟扬言放弃其自治颌地位,并断绝与大英帝国的所有联系。英国所尊奉的法则——以征服来建立永久治理,“无法摧毁”爱尔兰(柴斯特东语),反而唤起了爱尔兰民族的抗拒精神,然而,却未激烈地激起英国本身的“昏睡的帝国主义天才”。同样的拿破仑试图通过征服来统一欧洲也以失败而告终。因为他还没有明白,帝国主义和帝国是两者完全不同的东西,在真正的帝国结构里,祖国的政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归纳于帝国之中;与此相背反的帝国主义则是:国家的政治体制与殖民地的行政管理,两者仍旧是相分隔的,纵然允许国家的政制插手控制。这种彼此分隔的原动力是自大与尊敬两相混合的杂混体。帝国主义唯一崇伟处在于:各民族反抗帝国主义而遭受的挫败。此种冷漠的反抗,其悲剧性不在于新帝国主义的商人可影响腐蚀许多的国家代表;而在于一项比腐蚀更败坏的事实,既是:那些不受帝国主义商人影响的国家代表却相信帝国主义是引导世界政治的唯一途径。所以说,帝国主义本身为了扩张而扩张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政治。而随金钱外流而来的是政府权力的对外扩张,这种情况一旦明显化,一般的金融业者,以及特殊的犹太籍金融业者,他们的地位无形中就被削弱了。每一国家的国内资产阶级逐渐接管帝国主义式的商业事务与企业。这就是犹太人地位真正弱化的开始,虽然在不同的国家时间有所不一样,但是却实际上使得犹太人的保护能力在消失。权力往外扩张所得来的第一项成果,既是警察与军队从国家体制中被分离出去。在未开化与衰弱的国家里,他们的身份被抬举了,达成为国家的代表。在没有工业,没有政治组织的落后地区里,暴力的行使比任何西方国家更随便、更自由;而且也任凭“资本主义的法则”去创造事实。想想看现在的警察为嘛权力会越来越大,仔细想一想的说啊,这可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哲学问题。并且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冒险,使得人们越来越认为,权力本身是可以不断增值的说,和生产的扩展是一致的。或者更明确的说,就是和资本金钱的积累是一样的,讲人话就是钱会越来越多!(这个吐槽吐得好累啊,缓一口气)所以在这里帝国主义应该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政治统御的第一个阶段,而不是资本主义后期发展的产物。也就是说,帝国主义不是资本主义走向没落的标志,恰恰相反,是资本主义终于开始侵蚀政治的开始。“有产阶级”(theowing classes)并不积极地冀望政治统治权,他们对于任何形态的国家均感满意,只要这个国家能保护其财产的权利便可;就他们而言,国家通常是一种有良好组织的警察力量。就是来保持社会的秩序,防止自己在大街上被人一刀捅死的说,有木有。但是最终他们改变了这种看法,开始试图去控制权力。但是这一思想其实在此之前的三个世纪就已经被人所认知了。那就是霍布斯。当代崇尚权力的信仰,正符合一位伟大思想家的哲学,他在其哲学思想中,试图从“私人利益”中导出“公众利益”,而且,针对私人利益之观点,构思与规划出一个“共和国”(a Commonwealth),这个共和国的基架与目标则是权力的蓄积。这位思想家既是霍布斯(Hobbes)。的确,既使霍布斯的思想原理长久以来不受资产阶级的承认,但也唯有透过这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资产阶级才可能有权利且合宜正当地提出它的观念。在《利维坦》(Leviathans)这部巨着中,霍布撕提出一项政治理论,依照这项理论,国家的基础不是“制定法律”——不论是神之法律、自然法、或者是社会契约法则,也不是以公众事务的观点来判断个人的利益是合理或错误;国家的基础毋宁是:个人的利益;因此,“私人利益也同样属于公众的范畴”。公共生活对于人来说是必要的,一个人一旦被剥除了政治权利,他就会特别关切私人生活与个人命运。一个人若隔离了所有牵涉市政的公众事务,他就丧失了在社会中的合法地位以及与其它同伴的关联性。那么这是些什么人呢。主要就是罪犯、失败者或者没有被运气所眷顾的人。霍布斯需要解决这些人的问题。霍布斯清楚的看到了权力本身如同金钱一样,正在不断的增生,所以他认为唯有不停地需求更巨大的权力,它才可能维持现状;唯有不断扩展其权威,也唯有透过蓄积权力的过程,它才可能维持一安定的局势。而这其中,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永无止境的战争。他已透视新兴的资产阶级社会体制所渴求的政治需要,在这个崭新的体制里,其根本的信念即是——财富囤积的永不止息的过程将会根除个人的安全感。当霍布斯建议对政治体制作一根本的改革时,他是从社会与经济的行为模式之中,演绎出必然的结论。他仅仅规划出一个能切合新阶级的利益与需要的崭新政治体制。他确实的成就在于描绘出一幅人的图像,这种人物,若想适应既将来到的资产阶级社会,则应当如此变形,如此行动。而在这种情况下,公众事务被视为私人利益的总和,好似只要透过添加增益的过程,就可以创造出崭新的质性(a new quality),这是一种虚幻的看法。(看见没有,这里对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想法就出现了本质性的转变的说)这个共和国具有毁灭性的终极目标,这已经由一种哲学的阐释表达出来。此哲学思想将人的平等解释为人“拥有同样相互杀戮的能力”;一个国家与其它所有国家是“生活于永不止息的战争局势之下”,其共同生活的范围,“也局限于战场之中,它们的边境驻扎了无以数计的军队,炮口也彼此朝向对方”。好了,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这种破坏力是如何一点点产生的说。它始于暴民和资本家的悲剧性的结合。国内市场的饱和、物质原料的缺乏,以及逐渐滋长的经济危机,面临这些因素,资本家的第一个反应是资本的外流。只有当他们要求政府来保护他们的投资事业时,他们才重新纳入国家的畛域里。剩余资本的拥有者是历史上首次只期望获得经济利益,而没有真正完成社会功能的阶级;它所扮演的是一个剥削生产者的角色。其结果是:警察力量无法替它抵御民众愤恨的情绪。扩张不但疏散了多余资本;更重要的是它保护了多余资本的拥有者,并抵御多余资本与社会寄生虫所带来的威胁,它使资本阶级能逃脱因分配不当所导致的祸果。暴民是包含着所有阶级排泄出来的弃物、垃圾。如此的组合使暴民及其代表,看起来,似乎已消弭了阶级的差异性,也使人有一种错觉,以为他们是置身于阶级分裂之外的民众,即代表着民族自身(即纳粹党所称volksgemeinschaft),暴民政治的原则一旦遇上了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与极权主义的运动,则必显现出它与资产阶级亲密相结合的关系,但这要看资产阶级是否卸下伪善的面具,以及因接受基督教传统而不腐化而定。使暴民的虚无主义态度吸引资产阶级的是一种原则上的关系,此关系不是产生暴民的根源所能表达的。而最能鼓动这种暴民的就是种族主义的理论。在这里必须说明种族主义并不是民族主义,虽然由于两者有时候在同一时间的出现,导致我们往往误认了这一点。但是实际上这两者是不一样的说。始自十九世纪初叶,种族主义已经是帝国主义政策的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特质在于:它声称自身掌握着“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能解答所有的宇宙谜题,或者认定自己是一项知识,能透视隐匿着的、统驭自然与人类的宇宙法则;纵观那为了赢取公众信任而生成的倾扎斗争,可看出只有两种“意识形态”得以击溃竞争者而生存下来,而掌握驾御的势力。如果用卡尔施密特的政治神学的来说,这就是政治的本质,你死我活。种族理论就处心积虑地跨越所有国家的界限(不论以地理、语言、传统或其他准则做为界定),而否定“国家政治的存在”(national-politicalcxistene)在这里我也就不再细说,种族主义在近代的起源,是由于革命造成的法国贵族的衰弱而出现的。大体上而言法国贵族在与资产阶级斗争时,竟然发觉他们是属于另一个民族,源于不同的血缘;也觉得他们与法国的泥土隔离,而与一种国际性的阶层有更亲密的结合感。就在这个时刻,法国所有的种族理论均支持“日耳曼民族论宗”(Germanism)或者提出“北欧民族优越论”来反对自己国家的民众,正如布列恩维利耶尔(Comte de Boulainvilliers)把法国的历史解释成两个民族混合的过程,既是具有日耳曼族血缘的人,征服了原居于法兰西的“高卢”居民,攫夺了土地,并将法律加诸于高卢民族身上,以巩固自身成为一统治阶级。“贵族身份”的优越权利,是奠基于“征服者即是公理”之上,也是以“服从的必然性往往源自于强者”作为基础。一八五三年,葛必诺出版了《论种族的不平等》((Essai sur l'Inégalité des RacesHumaines); 不出十五年,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竞成为历史上种族理论的典型著作。他必须试图去解释为什么贵族——最优秀的人——竟然无法获得以前尊贵的地位,而使他逐渐坚信:贵族的式微正是法国没落的主要原因,甚至也是西方文明没落以及整个人类步向绝境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他提供出一项创见:文明的衰微起源于种族的衰微,而种族之所以导向绝灭,主要因素在于血统的混杂;此正意含着在每一种血缘的混杂之中,低劣的种族;往往能获得优胜的地位。(看到了么,这就是纳粹的理论依据有木有,最早的种族主义恰恰是产生在法国而不是德国的说)德国“纳粹主义”者企图以极权的政策将人转变成兽。在此之前,有许多学者冀望站在遗传学的基础上,将人演化成神。因此,不仅仅是史宾塞,就是连所有早期进化论者及达尔文学说的拥护者,皆一致坚信:“人未来可以像天使一般纯净;人确实根源于人猿也相信有选择的遗传,能产生“天赋禀异的天才”,由此,人们再度相信贵族是自然的产物,是纯净血缘与自然淘汰的结果,而不是政治的产物。一些落魄失意、祟尚自由的知识分子梦想:藕着非政治的手段使崭新的“秀异份子”取代旧有的统治阶层,在这个梦想的激荡下,他们创造出许多“观念”,其中之一是:将整体的国家民族,转变成“自然贵族”(a natural aristocracy)的国家,于此贵族群中,一些被挑选的典范注定会成为天才与超人。(懂不懂什么叫做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说,就是这样。社会达尔文主义虽然能够告诉你适者生存,但是却没有办法告诉你,你是不是最适合生存的说)而种族概念的出现其实是基于一种较为野蛮而又原始的社会中的。土著部族相异于其它人类之处不在于皮肤颜色的不同,而在于他们的行径宛如自然的一部份,他们视自然为一至高权威的主人,他们不曾创进出一个“人文世界”(a human world)。所以在欧洲人看来,这些土著民族与其说是人类,倒不是更加靠近一种危险的动物,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屠杀是没有心理的负担。在帝国主义运用种族主义作为主要的政治观念之前,于此白色人种与黑色人种相互混杂的社会,种族主义已是一项统治的策略,它试图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黑人并不是人类。所以,最早的成气候的种族主义并不产生在欧洲,而是在南非。大家不要忘记南非在曼德拉执政以前,一直是少数的白人统治了绝大多数的黑人。而犹太人也随着其他的白人去南非扩展事业的说。在新来的金融业者,其犹太血统里有一种蒙陇的象征气息,这种象征气息便是他们那无家可归与飘泊无根的性格;只是,使整个事件充满着神秘的气象,也象征化了整体事件。此外,他们那国际性的亲和关系自然而然地激起一种普遍存在的错觉:犹太人的政治势力遍布全球这种幻象根源来自于一项事实。在这里,犹太人第一次被迫走人种族社会而被布尔人从“白人”群中挑选出来,作为憎恨的对象,视他们为整个侵略企业的代表,也视他们为一不同的“种族”,是一项恶毒元素的化身,此种恶毒元素正介入“白人”与“黑人”的正常世界中。(布尔人,额,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知道布尔战争么,额,也不知道么,好吧,讲白了就是荷兰的移民的后裔)布尔人既恐惧犹太人,同时也藐视犹太人,认为他们透露出“外邦人”所有的意像——企图将南非洲变成西方文明世界正常生产模式的一部份,而西方文明世界中所稳藏的利润动机便足够危害种族的虚幻世界。所以一种自然的反犹主义出现在了南非,虽然不能说它直接影响了纳粹,但是实际上纳粹成功利用这一点摧毁了文明。好吧,大家还记得我一开始讲的么,一个工具是种族主义,那么另一个是官僚制度。采究两者的根源,可以发现到“种族”纯粹是欧洲人面对非洲土著的有意识的反应。欧洲人对于这些土著的人性感到震惊与羞耻,就是在此种反应下,“种族”的概念才应运产生。而“官僚政制”则是欧洲人统治海外民族、督管海外民族所带来的结果。在欧洲人的限中,海外民族是卑微的、全然无希望的,因此,必须受到保护。这意味着一种高度的责任感,认为自己有责任来统治这些民族。(为嘛感觉好中二的说,是我的错觉么)“冷漠无情”变成所有英国殖民官员的崭新态度,比起暴虐的独裁,比起专制政体,它是一种更具危险的政府形式。其原因在于:它甚至无法忍受维系暴君与及子民之间的最后一条线索,这条线索是由贿赂与馈赠所编织而成的。不列颠殖民行政官员那廉正的性格,使得其专制政府更不近人情,比起亚洲土著的统治者与冷酷的征服者,它更难以被其统治的人民接近(更远离受其统治的人民)。清廉冷漠象征着与“利益”绝对划分清楚;如此划分可使两者(清廉冷漠与利益)根本没有相抵触的机会,相形之下,剥削、压迫或腐败似乎更可以护卫人的尊严,因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腐化者与被腐化者生活于同一个世界,分享相同的目标,为拥有相同的事物而奋斗,但是,在冷漠无情的政府形式中,此种“第三种比较”(tertium comparationis)被摧毁无遗;更糟的是,冷漠无情的行政官们甚难理解他们已创造出一崭新的政府形式,而却坚信他们的态度是因为“与落后地区人民接触后所被迫”而滋生的。然后在长期的治理过程中,殖民官员逐渐认为为了更好地统治这些民众,需要的是精英,而不是大众。官僚制政往往是专家所组成的政府,也往往是由一个“有经验的少数人当所组成的政府;由是言之,它了解,也无时无刻不在抗御“无经验的多数人”的压力。这些官僚试图反抗民主政体给自己带来的限制。而秘密主义的倾向,也带来了特务的发展。英国情报局(British Intelligence Services)开始吸收英国最优秀的人才(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这些人才宁可在全世界为神秘力量竭诚服务也不愿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贡献才智时,所有可能的恐怖便似乎在历史舞台揭开序幕。近在咫尺的各类人聚集在一起,便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奠基于种族主义的极权政府;统治印度的官僚提议施行“行政上的屠杀”,而非洲的官员则宣称:在白种人的统治之下,“人权的道德论衡根本无足轻重”。好了,现在再来让我讨论一下欧陆的帝国主义。欧陆的帝国主义主要是东欧以及中欧的一些国家。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出海口,或者说海军力量的不强大,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往海外拓展,而倾向于在欧洲内部的扩张。对,还是扩张,扩张是帝国主义的核心。而他们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各种泛运动,泛主义。“泛日耳曼主义”(pan-Germanism)和“泛斯拉夫主义”(pan-slavism)对近代的“纳粹党”和“布尔什维克党” (或译共产党)的影响,是较强靱有力的;由纳粹政府和苏维埃政府的外交政策中,可以得到印证。这两个政府的对外政策,相当接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泛-主义运动”所规划出来征服世界的蓝图。“泛-主义运动”虽然没有得到广泛的成功,但它以简短有力的谚语诉诸暴民。因此,从一开始,它就比海外扩张的帝国主义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量。这种强烈的吸引力量可以补偿明显的失败以及变幻莫测的计划,而“变幻莫测的计划”预示了后来极权主义集团的特征——暧昧不明的目标以及朝今夕改的政治计划。促成“泛-主义运动”的,并不是确定的目标,而是普遍流行的气息、情绪。(也就是逐渐的非理性的说)这种崭新形态的“部族式的民族主义”(Tribal nationalism)是中欧与东欧所有民族与民族性的特征,与西方的过度民族主义相比较,它具有不同的内涵与意义。从政治层面来看,“部族的民族主义”往往坚持:它自己的民族是受“敌意的世界”(a world of enemies)所包围,相信自己的民族能够以“一己之力抵抗整体”,也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其它民族之间具有根本上的差异。它宣称自己的民族是独特唯一的,是其它民族所无法相较量的,缘此理论,它否定人类的共同性,在它摧毁人性之前,它已经否决人同出一源的可能性。而这种部族的民族主义进一步展示了反犹主义的暴虐。泛-主义运动”宣称自己的民族具有神性根源,这全然违背“犹太—基督教”(Jewish—Christian)的教义——相信凡人皆出于同一神圣根源。依照“泛-主义运动”的信仰,人必然隶属于某一民族,唯有透过民族成员的身份,才能接纳神性的血缘;由是言之,任何个人唯有属于那具有神性根源的民族,才能表现出神性价值。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这个民族,那么就是普通的人。并且比起海外扩张的帝国主义,欧陆的帝国主义更公然蔑视法律与合法的制度,更以一种意识形态来自圆其说它那罔顾法律的特征。行政官均认为法律是无能的。显名思义,法律本身与法律的实施是截然分开的,而“命令”恰与此相反,只有在实行的过程中,“命令”才能存在,除了实行外它,不需要任何理性的判断。“这些观念的具体化肇始于黑格尔揭示的国家与历史的理论,而它们的发展,则彰显于马克思揭示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黑格尔的理论深刻地影响泛斯拉夫主义,而马克斯的理论则影响了布尔什维克党。但是,马克思与黑格尔两人均没有假设活生生的人与政党乃是某种观念的化身。他们两人均相信:在历史过程中,观念唯有透过复杂的矛盾辩证才可能具体化的表现出来。”而之所以欧陆的帝国主义更为强烈的破坏了民族国家的基础。当然,这和整个欧陆议会的多党制有着深刻的联系。欧陆的多党制尽管设定每一政党只是整体的一部份,然而,它们均有意识地界定自身是一整体,也可以如是说:它们每一党皆是国家的代表,并能超越党争之上。此种体系的缺点在于:内阁里有太多政党的代表席位,必须依照政党联盟来挑选部长人选,无法依照竞争的原则挑选内阁人员。一个由多党组成的政府,是不会感到自已负有完全的责任,此外,由一个政党的绝大多数支配着议会,而形成的一党专政体制,若不是以“专制统治”结局,就是导致民主政治领导权的问心有愧(bad conscience)。一个国家若是剥夺公民的权力,而以官僚政制来治理事务,统治者的权力也超越了自己能力所能负荷;或者是国家权力为政党所不能掌握,纵然国家权力范围是公民理解力所能达到的,但是公民却无实际经验来掌握政治活动;那么,这样的国家是比另一种国家更易造成政治运动中禀承的“权力神秘化”。所以法西斯党在最初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在一开始,它无非是一个主张国家民族至上的独裁集团而巳。法西斯主义运动是一“超越党派的政党”,由于它声称代表国家整体的利益,所以能支配着国家政府,能使它与国家的最高权威相互认同,也能尝试使整体人民成为“国家政府的部份”。他们认为:运动与政党截然不同,运动必须没有“任何确定、具体的目标”好吧,我必须在这里说一遍,在这里的法西斯主义指的是意大利的法西斯的说。意大利并不是极权主义国家这一代大家要记清楚的说。希特勒的是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说,不要搞混了。在法国,随着希特勒的崛起,共产党和法西斯党的滋长,使其政党之间的原有的关系产生隙缝,而在一夜之间,改变了长久以来的政党路线。法国的右派政党,本来是强烈反德国、支持对德战争的,但自一九三二年以后,却成为和平主义的先驱,力主与德国取得谅解;而左派则以相同的速度,甩开不惜任何代价的反战主义,而坚定的反抗德国。这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投机来说明了。现在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裂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和睦友谊,使得它再没有修复的可能。历史上从没有像这样彻底毁灭一切事物的战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整个欧洲的特征,是政治生活中普遍弥漫着分崩离析的气氛。仇恨、斗争遂如洪水般不可遏止。每一个人皆攻击其它人,甚至攻击他最亲密的邻人——斯拉夫人攻击捷克人,克罗埃西亚人攻击塞尔维亚人,乌克兰人攻击波兰人,这不仅仅是少数民族与国家人民之间的斗争而已。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犹太人的问题被严重的激化了。和平条约”根本无法适应战后欧洲的情势,因为缔造和平条约的政治家均属于战前的世代,他们的经验纯粹来自于战前对欧洲情势的认识,因此,根本不了解战争所带来的冲击力量,也无法理解和平的真谛。他们一心一意希望能在东欧与南欧建立起民族国家,也希望借着“少数民族条约”(minority treaties)的引导,以解决这两个领域积弊成习的民族问题。而犹太人几乎在所有的新独立的国家中,都占据着广大的少数民族比例。少数民族一旦置身于民族国家的体制中,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消灭。无以数计的“无国籍人民”的来临对民族国家体制带来的损害,犹太人是“少数民族运动”的策动者,因为他们极需保护的力量,也因为他们具有运用国际关联的非凡力量,更重要的是因为在任何国家里,他们形成一巨大多数人口的群体,因之,被认为是“最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minorité par excellence),也就是说,犹太人是最须受国际组织保护的少数民族。犹太人除了受“少数民族体制”(a minority system)保护外,别无其它的庇护,而这个体制,目前已成为万人嘲弄的对象。最后我们再来讲一下人权的衰落。(楼主码了好多字啊,太累啊,不想写了啊,草草结束吧)十八世纪末叶,“人权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意味着:“法律的根源”(the source of Law)不再是上帝的指令,也不是历史演变下的习俗,而是“人”(Man)自己。人权是不可被“剥夺的”, 自己即是人权的根源,也是人权指向的终极目标。并且由于个人若不与某些更巨大的、环绕他的秩序发生关联,人就无法表现出是一个全然解放、独自拥有人性尊严的“全然孤立的存在”,所以人权也与民族联系在了一起。在十九世纪期间,随着人权概念的不断发展,人权的意义取得新的涵意:为保护那些权利极微小的人,而揭示人权。“彻底剥夺人权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是,从剥夺一个人的安居权利中表现出来。任何人必须安居于一块地方,唯有置身于此地,他的言论才能有意义,他的行动才有力量。任何人一旦不再身属于他出生地的群体,他的任何抉择也不再属于这个群体,或者一旦被置于一种处境中,别人对他的处置(除非他犯了罪过)不再是依据他的所作所为,那么,某些比自由与公理——这是公民权的张本——更根本的事物,就真的是处于险境。这种困境就是民众被剥夺了人权之境况。他们不是被剥夺了享有自由、争取自由的权利,而是被剥夺了行动的权利;也不是被剥夺随意思想的权利,而是被剥夺了发表意见的权利。”人权丧失就是意指丧失一切与言论有关的事物。缘此,亚理斯多德才会把奴隶排斥于“人”之范畴(category of people)以外。丧失民族、国家的权利也同时丧失了人权;近代以色列国家的建立可证明:唯有恢复,或建立民族、国家的权利,才可能重获人权。讲人话就是,人们发现只要把人权的前提给破坏掉,人权就会很轻易的被瓦解。在无国籍和少数民族的数目巨大化的同时,使得伪装就被撕破了。没有国家愿意接收这些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奠基于一项基本前题之上,唯有透过组织才有可能缔造人人平等的权利,因为人唯有伴随着他相互平等的同伴,才能在一共同的世界中行动,也才能改变、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但是这些人却被抛弃在共同体之外,这种最一般的个体性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dlsdyc 于 2012-12-18 22:57 编辑
前两天由于三次元的事态,所以吾辈的更新速度放缓了。嘛嘛,其实是楼主累了,出去放风玩了两天的说。唉唉,敬业精神不够的说啊。好了,话题扯回来吧。还是上次那个问题,是先讲德谟克利特呢,还是去先讲智者运动。摊手,什么,不记得这回事情了,快去看看上一篇帖子的说。吾辈可是想争取在世纪末日前讲到苏格拉底的说啊。好吧,这次还是先讲德谟克利特吧,原子论神马的看上去会比较好懂的说。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被认为是古希腊原子论的最高代表,虽然他的思想很多留基伯已经提出了说,但是奈何留基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木有名气的说。不过不幸的是,德谟克利特的作品也没被留下来多少,只有一些残篇的说,并且这些残篇主要是《论心智》或者《论欲望》这样的作品,而关于他原子论的作品基本上是找不到了,主要是通过亚里士多德、艾尔修等后来的希腊罗马哲学家的只言片语才保存下来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说的到底一致不一致,是无人知晓的说。我们先来捡几段他的残篇来看看好了,有些还是蛮有道理的说。比如他说到“使人幸福的并不是体力和金钱,而是正直和公允。(D40)”(看,人家都厉害,老早就提出了的说)再比如“医学治好身体的毛病,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D31)”(看,多么有哲理的话啊,虽然类似的思想后来柏拉图也说过的,快去看《理想国》有木有。好吧,其实他们是同时期的人的说,大概当时的希腊人都是这样想的吧,摊手)还有,“在民主国家里受穷,胜于在专制国家里享福,正如自由胜于受奴役一样。(D251)”(好吧,德谟克利特,汝某非真心是坐时光机穿越回去的说,吾辈表示压力好大啊)。好了,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德谟克利特吧。(终于谈了的说啊,楼主汝废话好多啊)文德尔班是如此评价他的说。“他机械地解释自然的哲学体系碰上了冷遇,没有一件事比这冷遇更能代表当时的这种风尚:他的时代远离了科学研究,他的时代对科学不感兴趣,他的学说被目的论体系淹没了二千年,只有伊壁鸠鲁学派中还延续了它的生命,但即使在那里,也不为人所理解。”好吧,也是给悲催的家伙,不过好在虽然被冷遇了,但是大家,恩觉得他还是很厉害的说,是一个很伟大的哲学家。因为和柏拉图一样,德谟克利特也代表了哲学的一种转向,即体系化。他们都是试图将人类知识的整个领域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并且按照自己的基本思想原则统一加工。知识系统化使得知识变成了无所不包的哲学理论,并且正是在这一点上,哲学和个别学派才被区分了出来,而“亚里士多德结束了希腊哲学的发展,开创了各门特殊科学的时代。”(讲白了就是学科分化的原因在哪里的说,并不是简单的社会分工复杂化之类的)虽然大家经常说,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代表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但是其实并不是如此。哲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在这里虽然有失敬意。但是国内的教科书大多流于表面,或者滞后于时代,并没有说明哲学本身的复杂性和联系性,反而是将一个个人泾渭分明地割裂了开来。大家都知道ideal的说吧,那就是柏拉图的理念,但是那同时也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的形式。换句话说,本来差别巨大的两个人都将纯粹的形式当作了真正的本质,在这一点上,是极为令人吃惊的。(虽然内涵有不一样的说,哲学概念就是那么烦,每个人讲的都不一样有没有)因为无论是德谟克利特还是柏拉图都是站在反对智者的立场上,这一点上使得他们必然有一种相似性的说。额,大家貌似发现了,我把柏拉图和德谟克利特捆绑在一起讲,的确如此,这两个人都是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来源的说。但是考虑到大家的阅读习惯,接下来我还是单独讲一下德谟克利特吧。(其实是楼主觉得讲起来太累了,想省力的说)德谟克利特的基本原则其实和留基伯没有太大的区别,(具体请看上一篇的说)原子和虚空都是事物的本原。第欧根尼就说道“他的学说是这样的,一切事物的本原都是原子和虚空,别的说法都是意见。世界有无数个,它们有生有灭。没有一样东西从无中来,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灵魂也由这种原子构成,灵魂就是心。我们能够看见东西,是由于影像投进眼睛的缘故。”(看看,古人的思想是多么质朴的说,另外灵魂和影象的解释在本文后半段的说)那么德谟克利特到底比留基伯优秀在哪里呢,对,就是在他的体系性和精致程度上。如果说留基伯的那是原始人做的骨矛,那么德谟克利特就是铁制长矛,这里边的差距,已经不能用天差地别来形容了,所以留基伯当垫脚石也是没有办法的说。(智商是硬伤)
对于德谟克利特来说,万事万物其实是没有偶然性的说,一切都是必然性,也就是漩涡运动的结果。(哦哦,不懂么,这是他对于宇宙的理解,宇宙的旋涡运动是有规律的说)所以人生的目的在于灵魂的愉悦。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影响深远的说,在以后的哲学家中,我们会反复看到对于静思的推崇。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人们通过享乐的节制和生活的协调,才得到灵魂的安宁。缺乏和过度惯于变换位置,引起灵魂的大骚动。(D191)”他坚信,科学理论一定会获得真正现实的知识。他把一切的现象都简化为了原子的机械运动,而这实际上是将一切质的关系还原为量的关系。(关于质、量的问题,我会放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去讨论。)
并且比起留基伯而言,他更为强调了关于机械必然性的思想。除了原子的冲撞以外,原子彼此之间的作用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万事万物的变化,在于原子运动状态的改变。在这里插一句,原子(atom)的原意,就是不可分的意思,所以原子被认为是万物的最小单位。并且越大的原子,质量就越大,而且会更加难以运动。而这种特点被德谟克利特称之为惰性,而惰性是由密度的大小决定的。其实在这里,德谟克利特已经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区分,就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区别,(具体可以去参考一下洛克、休谟等人的分析)。智者学派实际上是把一切性质都当作是第二性的。但是德谟克利特认为,量的规定应该是第一性的,是绝对的。所以关于第一性的只是才是真正的知识。塞克斯都说道“德谟克利特逐字逐句说,有两种认识,真实的认识和暧昧的认识。属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真实的认识与这完全不同。······而在研究又必须精确的时候,真实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那么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德谟克利特所说的灵魂。(灵魂,那是神马,能吃的说么)
按照德谟克利特的理解,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构成灵魂的同类原子也构成了火的本质,即最细微、最平滑、最灵活的原子。这些原子实际上弥漫全世界。动物植物以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被认为有灵魂,只不过在人体中堆积的特别多。而事物对于灵魂的火原子产生了影响,从而产生了感觉和第二性的性质。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写道:“德谟克利特说,灵魂和心是一回事。它是原始的、不可分的物体。由于它的精细和它的形状,它有产生运动的能力。最能运动的形状是球形,这就是心和火的形状。”(所以大家要知道哦,心和火其实是球形的说哦,噗)我靠,好想摔键盘啊,德谟克利特可以讲的东西太多了,就算我捡最重要的都已经讲了那么多有木有啊。以后估摸着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候,一个人要拆开来讲好几次的说啊,有木有。好吧,吐槽完毕,继续德谟克利特吧。那么现在我们知道灵魂大概是啥了,但是问题是灵魂和事物之间是如何影响的我们并不知道。于是德谟克利特提出了一种理论,叫做影象说。简单地说,就是从事物发出的流出物推动了感官,通过感官推动火原子。而这些流出物就叫做影象。(纳尼,听不懂,讲人话就是,物体发出了某种能量刺激你的感官,然后你的感官反应给你的灵魂,然后你的灵魂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加伦写道“德谟克利特说颜色是约定的,甜是约定的,苦是约定的,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简单地说,除了第一性的性质外,就是一切都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之所以会出现错觉,那是因为影象太粗糙的缘故,或者说是由于火原子运动的过分激烈的结果。
然后伟大的德谟克利特就把这种运动的强弱,或者说激烈和轻微,当作了他伦理学的基础。正如感觉只能产生暧昧的洞见,所以同样有感官引起的快乐只是相对的快乐,换句话说,也就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不应该在肉体中寻找。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幸福,来自于柔和的运动和静谧的心境,也就是火原子柔和的运动。只有这样才能保卫灵魂不受情绪惊恐的影响。“追求对灵魂好的东西,是追求神圣的东西;追求对肉体好的东西,是追求凡俗的东西。(D37)”就这样,德谟克利特达到了他思想的顶峰,纯知识的个人理想,排除了一切欲望。
哦,好吧,唠叨了那么多,终于把德谟克利特讲完了。但是大家发现我在里边也数次提到了智者。而智者恰恰是德谟克利特要反对的对象。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先讲智者学派或者会更好一些。但是德谟克利特对于留基伯的思想继承性,使得先把他拿出来讲也是可以的。(国内很多教科书都是这样写的说)。其实问题还有很多的说,在这里主要是简易的普及,所以并没有涉及到很精深的内容,当然本人文笔太差,也影响了大家的阅读。好了,下次我们将开始讲智者学派的说,至于什么时候么,那就看吾辈的情况了。以上@毛线球 @After✟墓✟ @不了个是吧 @不安心的安心 @木去白 @小盆友要努力 @波頭上の風 @破天一剑 @阿0 @黑心 @尘魇 @lybk13 @Getting @渚のCherry @凭窗聆澜 @阿突 @ZoiiOh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路西.菲尔 于 2012-12-15 14:09 编辑
梁启超
序
两月前《清华周刊》记者以此题相属,蹉跎久未报命。顷居翠微山中,行箧无一书,而记者督责甚急,乃竭三日之力,专凭忆想所及草此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并书名篇名亦忆错误者,他日当更补正也。
中华民国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启超作于碧摩岩揽翠山房。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〇《论语》、《孟子》
《论语》为两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但其中有堕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最善。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最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清儒诸经新疏中为最佳本,但文颇繁。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时则取供参考。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乃戴氏一家哲学,并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精辟,学者终须一读。最好是于读《孟子》时并读之,既知戴学纲领,亦可以助读《孟子》之兴味。
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举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右两书篇页皆甚少,易读。
陈澧《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梳,最为精切。其书不过二三十页,宜一读以观前辈治学方法,宜于修养亦有益。
〇《易经》
此书为孔子以前之哲学书。孔子为这注解,虽奥衍难究,然总须一读。吾希望学者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抄出,随时省览。
后世说《易》最近真者,吾独推焦循。其所著《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皆称精诣。学者如欲深通此经,可取读之。否则可以不必。
〇《礼记》
此书为战国及西汉之“儒家言”丛编,内中有极精纯者,亦有极破碎者。吾希望学者将《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熟读成诵。《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缁衣》、《儒衣》、《大传》、《祭义》、《祭法》、《乡饮酒义》诸篇多浏览数次,且摘录其精要语。若欲看注解,可看《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孝经》之性质与《礼记》同,可当《礼记》之一篇读。
〇《老子》
道家最精要之书。希望学者将此区区五千言熟读成诵。注释书未有极当意者。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
〇《墨子》
孔、墨在先秦时两圣并称,故此书非读不可。除《备城门》以下各篇外,余篇皆宜精读。注释书以孙诒让《墨子间诂》为最善,读《墨子》宜即读此本。《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有张惠言《墨子经说解》及梁启超《墨经》两书可参观,但皆有未精惬处。《小取篇》有胡适新诂可参观。梁启超《墨子学案》,属通释体裁,可参观助兴味;但其书为临时讲义,殊未精审。
〇《庄子》
《内篇》七篇及《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注释书有郭庆藩之《庄子集释》差可。
〇《荀子》
《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余亦须全篇浏览。注释书王先谦《荀子注》甚善。
〇《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
今存者皆非完书。但三子皆为先秦大哲,虽断简亦宜一读;篇帙甚少,不费力也。《公孙龙子》之真伪尚有问题。三书皆无善注。《尹文子》、《慎子》易解。
〇《韩非子》
法家言之精华。须全部浏览。(其特别应精读之诸篇,因手边无原书,胪举恐遗漏,他日补列。)注释书王先慎《韩非子集释》差可。
〇《管子》
战国末年人所集著者,性质颇杂博,然古代各家学说存其中者颇多,宜一浏览。注释书戴望《管子校正》甚好。
〇《吕氏春秋》
此为中国最古之类书。先秦学说存其中者颇多,宜浏览。
〇《淮南子》
此为秦汉间道家言荟萃之书,宜稍精读。注释书闻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颇好。
〇《春秋繁露》
此为西汉儒家代表的著作。宜稍精读。注释书有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颇好。康有为之《春秋董氏学》,为通释体裁,宜参看。
〇《盐铁论》
此书为汉代怀疑派哲学,宜浏览。
〇《抱朴子》
此书为晋以后道家言代表作品,宜浏览。
〇《列子》
晋人伪书,可作魏晋间玄学书读。
右所列为汉晋以前思想界之重要著作。
六朝隋唐间思想界著光彩者为佛学,其书目当别述。
以下举以后学术之代表书。便为一般学者节啬精力计,不愿多举也。
〇《近思录》,朱熹著,江永注。
读此书可见程朱一派之理学其内容何如。
〇《朱子年谱》,附朱子《论学要语》,王懋竑著。
此书叙述朱学全面目,最精要有条理。若欲研究程朱学派,宜读《二程遗书》及《朱子语类》。非专门斯业者可置之。南宋时与朱学对峙者尚有吕东莱之文献学一派,陈龙川、叶水心之功利主义一派,及陆象山之心学一派。欲知其详,宜读各人专集。若观大略,可求诸《宋元学案》中。
〇《传习录》王守仁语,徐爱、钱德洪等记。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〇《明儒学案》,黄宗羲著。
〇《宋元学案》,黄宗羲初稿,全祖望、王梓材两次续成。
此二书为宋、元、明三朝理学之总记录,实为创作的学术史。《明儒学案》中姚江、江右、王门、泰州、东林、蕺山诸案最精善。《宋元学案》中象山案最精善,横渠、二程、东莱、龙川、水心诸案亦好。晦翁案不甚好。百源(邵雍)、涑水(司马光)诸案失之太繁,反不见其真相。末附(王安石)《荆公新学略》最坏。因有门户之见,故为排斥。欲知荆公学术,宜看《王临川集》。
此二书卷帙虽繁,吾总望学者择要浏览,因其为六百年间学术之总汇,影响于近代甚深。且汇诸家为一编,读之不甚费力也。
清代学术史可惜尚无此等佳著。唐鉴之《国朝案小识》以清代最不振之程朱学派为立脚点,褊狭固陋,万不可读。江藩之《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亦学案体裁,较好。但江氏学识亦凡庸,殊不能叙出各家独到之处。万不得已,姑以备参考而已。启超方有事于《清儒学案》,汗青尚无期也。
〇《日知录》、《亭林文集》,顾炎武著。
顾亭林为清学开山第一人。其精力集注于《日知录》,宜一浏览。读文集中各信札,可见其立身治学大概。
〇《明夷待访录》,黄宗羲著。
黄梨洲为清初大师之一。其最大贡献在两学案。此小册可见其政治思想之大概。
〇《思问录》,王夫之著。
王船山为清初大师之一。非通观全书,不能见其精深博大。但卷帙太繁,非别为系统的整理,则学者不能读。聊举此书发凡,实不足以代表其学问之全部也。
〇《颜氏学记》,戴望编。
颜习斋为清初大师之一。戴氏所编学记,颇能传其真。徐世昌之《颜李学》,亦可供参考。但其所集《习斋语要》、《恕谷(李塨)语要》,将攻击宋儒语多不录,稍失其真。
顾黄王颜四先生之学术,为学者所必须知,然其著述皆浩博,或散殊,不易寻绎。启超将为系统的整理记述,以饷学者。
〇《东原集》戴震著。
〇《雕菰楼集》,焦循著。
戴东原、焦理堂为清代经师中有清深之哲学思想者。读其集可知其学,并知其治学方法。启超所拟著之《清儒学案》、《东原理学》两案正在属稿中。
〇《文史通义》,章学诚著。
此书虽以文史标题,实多论学术流别,宜一读。胡适著《章实斋年谱》,可供参考。
〇《大同书》,康有为著。
南海先生独创之思想在此书。曾刊于《不忍杂志》中。
〇《国故论衡》,章炳麟著。
可见章太炎思想之一斑。其详当读《章氏遗书》。
〇《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著。
有偏宕处,亦有独到处。
〇《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著。
〇《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著。
将读先秦经部子部书,宜先读此二书。可引起兴味,并启发自己之判断力。
〇《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著。
欲略知清代学风,宜读此书。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dlsdyc 于 2012-12-14 14:11 编辑
写在前面,首先,咳咳,这个是简易版本的说,主要是对于没有学过的孩子们而言的。吾辈会尽量把这个写的能够让大家所明白。但是由于是简略版本,所以有很多问题会一笔带过或者忽略不讲,诸君到时候也不要怪我啊。当然专业人士也欢迎过来看看,有什么地方可以指正的。
首先这个标题也有误导的嫌疑。好像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哲学的历史这样。但是哲学史远不是哲学的历史那么简单,如果这样的话,哲学与历史学也就没有了区别。当然并不是说哲学就和时代一点关系都没有,正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说
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一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看似相互对立、杂乱无章的哲学史实际上乃是一个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哲学体系不过是这一种哲学在不同阶段上的表现,它们独特的哲学原则就凝结为范畴,构成了范畴体系上的诸多环节。在黑格尔看来(为嘛又是黑格尔,黑格尔可是历史哲学的真正创始者的说啊)人类精神对绝对的认识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而哲学史就是这个过程的最高表现。
好了,前面废话了那么多,吾辈开始正式开始吧。过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什么这种问题,在此就先被我们忽略吧。现在,我们直接来讲一下哲学在希腊的诞生。
古希腊哲学被认为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可以说它奠定了西方思想的基础,几乎所有西方哲学讨论的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那么为什么哲学会在古代希腊诞生呢,这和希腊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文化背景都有关系。(拍死,拖走,这个谁都知道)。大家都知道,古希腊文明存在一个断层,即克里特—迈锡尼文明。这个文明的覆灭直接导致了在希腊地区一种以王宫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形态被彻底的废除了,(快,讲人话,就是说希腊人就没有了中央集权的传统了)这使得城邦制才在希腊地区出现。正如韦尔南所说
哲学是城邦的女儿在这里插上一句,在这里,希腊指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环绕爱琴海的地区,具体可以去看希罗多德的《历史》。总而言之,城邦制度的产生,为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邦的民主制度使得其公民具有了强烈的独立性,这使得思想的自由有了良好发展的条件。可以这样说,对于哲学来说,没有思想的自由,也就不可能产生哲学。我们再具体分析一下城邦制度本身。城邦制度本身抬高了话语的重要性。话语具备了一种压倒其他一切权力手段的优势,也就是说谁能说服大多数人就能获得大家的支持,这是其一。其二,城邦制度使得社会事务完全的公开化,这个公共领域对于所有的公民开放。其三,是城邦公民的平等,他们的出身、植物、地位可以不同,但是在发表意见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古希腊哲学的产生同时也和古希腊人对于自然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大家要注意,古希腊产生的最早的哲学,并不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而是自然哲学。早期的希腊哲学基本上就是在自然中寻找万事万物的起源。希腊哲学并不是把自然宇宙的观念投射到人类社会之中,而是把城邦的秩序和法则投射到自然宇宙之中。在一个相对平等的法律制度作为社会的核心时,自然就呈现出为围绕某个中心而展开的所有部分都服从共同秩序的宇宙图景。
这一切都是的了希腊的理性蓬勃发展,这加速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的希腊人得以超越神话,进入哲学的思考之中。并且经过了长期的思考之后,希腊人才形成了具有一定抽象性和普遍性的哲学概念。(吾辈哲学系的学生在才深深感谢各位先辈们,致敬)整个希腊哲学的主体就是为了获得关于宇宙万物的必然性的知识。所以在希腊的神话里,就是是众神也必须服从命运和必然性的安排。那么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命运是必然性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那么为何还需要去寻找这种必然性的知识呢。这时候就显示出希腊哲人的一种积极性了。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哲学家的使命。不可轻易向命运低头,逃避和否认自己的的命运。就算命中注定,也有义无反顾地去抗争。(所以说哲学从它的一开始,就流淌着理想主义的血液,一种积极的悲剧精神)
那么希腊哲学大体上有些什么性质呢。在此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点。第一个是朴素的直观性。古希腊哲学家在开始思考的时候,并没有抽象的概念,所以往往会借助于感性的表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要体谅古人,而不是对此肆意加以评判。都二个特点是希腊哲学的经验主义色彩。古希腊哲学,特别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哲学来说明现象。(对于希腊人来说,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因为对于希腊人来说,现象就是对于人所显现出来的一切事物。换句话来说,一切理论的目的都是为了解释现象说明现象的。当某个现象被解释了之后,这个现象就得到了保存。所以希腊哲学中并没有形成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相反,他们中间还充满着矛盾。所以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古人,很容易出现误差也就在于此。最后一点,是希腊哲学中宇宙论的性质,或者说是自然哲学。宇宙、城邦、人是存在着某种同构性(这一点在中国哲学中大概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有点类似),研究自然并不是只是在研究自然,更是为了说明城邦和人本身。自然在希腊人严重,是一种活生生的有生命的神圣的存在(改造自然是近代西方文明的观点),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解释自然。
希腊哲学的产生基本上讲的差不多了,不过在这里重申一下,不要把哲学史当作简单的哲学的历史。其实按照这种理念,我本来想按照文德尔班以概念为核心来讲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得哲学史更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可以将一些按照时间和流派而不大容易安排进去的人放进去。但是考虑到,额,这样首先会增加阅读的难度,并且会加剧吾辈的工作量(这才是关键吧,TT),违背了初衷,所以还是采用一般的编年史做法。好吧,吾辈有空再继续写下期吧
下期在此。。。https://www.gn00.com/t-175271-1-1.html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dlsdyc 于 2012-12-4 21:12 编辑
形而上学,说实在的,这是一个困扰了我们很久的词。也是一个非常难以解释的词(楼主废话好多,拖走)。对于哲学来说,在某一段时期内,形而上学就是它的同义词一般。近日有人发问,余自不量力回答一下,如果各位同仁有什么需要指正,欢迎来拍脸。
形而上学这个词,其实应该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来的。大家或许知道,亚里士多德有一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形而上学》。在这本书里,亚里士多德对于许多基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没有采用过形而上学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是亚里士多德的徒子徒孙们,在编撰亚里士多德的手稿时命名的。安德罗尼柯将这些内容命名为 to mata ta phusika ,如果直译的话,指的是《物理学之后诸卷》。后人将标题简化为Metaphusika,也就是现在形而上学的拼写。由于这个词和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意思相吻合,所以Metaphusika就从单纯的书名变成了哲学的重要概念。
纳尼,这等于神马都木有讲,第一哲学又是神马。不急,听楼主慢慢道来。(其实楼主自己也不是最懂,亚里士多德的等级可是非常高的)。亚里士多德以知识的目的为标准,将知识分为三类,即理论知识(theoretike)、实践知识(praktike)和创制知识(poietike)。而理论知识又可以分为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学。(这里的数学和物理学的意思,都不是现在的意思)其实物理学更适当的称谓应该是自然哲学,而第一哲学也被称谓神学(这里的神学也不是现在的意思)或者本体论或者形而上学。
那么什么是形而上学讨论的问题呢,这个我们就需要回到文本本身中去。亚里士多德认为需要明确我们所讨论的问题,那些问题才是需要研究的。因此他将那些需要研究的一个个列出来加以研究,这使得形而上学包括了极为丰富内容。不过在这里又要讲到一个概念,范畴(康德他老人家也极为重视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也就是存在的存在方式。而他认为有十种方式,也就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状态、动作、拥有、承受。这十个范畴构成了世界的逻辑结构。在这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实体。
(讲这个好累啊,先讲完亚里士多德好了,后面的让我缓缓)实体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整个中世纪和近代哲学中都会讨论到,当然意思和亚里士多德意思已经不一样了。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就是指的是事物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指事物的本质(ti esti)。那么在书中倒地具体说了哪些是实体呢。根据不同的大神们的分析,有认为有三种的,有四种的,有五种的(划分标准不同),偶们还是简单点讲三种的吧。第一种是主张个别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第二种是“是其所是(to ti en einai)”是第一实体。第三种是理性——神是最高实体。总而言之,实体可以说是元素及其构成的事物,也可以是事物存在的内部原因,还是事物构成的内部成分,不过最后亚里士多德还是比较趋向于认为形式是第一实体。
我感觉上面那段大家就会开始凌乱了,但是偶不是故意的啊,亚里士多德自己对于实体还处于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他自己都不能咬定答案的说啊。同样,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种永恒的非感性实体,它是不动的,是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这个实体就是神(这里不是基督教意义上的神,基督教当时都不知道在哪呢)这里“神”主要指的是最高的实体,最完满的现实性,最高的目的。黑格尔为什么说实体就是主体就是和这个有关系。所以这个神是不动的动者,是目的因也是动力因。
讲到这里估摸大家还是不很清楚什么的形而上学,偶也非常想用一句话来概括,但是实际上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形而上学的意思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是不同的,并且形而上学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很多时候不放到具体的语境下是不能做出说明的。先写到这,大家有神马想问的,看看情况再写下去。
TT,这次表要又石沉大海了,大家给个水漂声也成,觉得好支持下,觉得不好也可以异议么,大家来共同交流吧!!!
@ZoiiOh @木去白
[查看全文]
本内容已隐藏,回复后刷新可见哦 上帝能否创造一块他自己也举不动的石头?如果他不能创造这么一块石头,显然他不是万能的。
如果他创造了这么一块石头,那么他将举不起来,所以他不是万能的。[查看全文]上面的这个悖论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逻辑游戏。
悖论像是撕开遮盖着真理殿堂的帷幕的一条裂口,让人如此诧异,却又难以捉摸。
哲学进步的历史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惊艳悖论的迸现和解决。
作者用悖论的方式叙述了三千年的哲学历程,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哲学每一次进步所面对的复杂困境,以及哲人们突破这种孤绝之境的犀利智慧
书里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悖论,比如关于上帝的悖论:
上帝能否创造一块他自己也举不动的石头?如果他不能创造这么一块石头,显然他不是万能的。如果他创造了这么一块石头,那么他将举不起来,所以他不是万能的。
还有经典的说谎者悖论:
克里特人中的一个本地先知说:“克里特人总是撒谎,乃是恶兽,又馋又懒。”
或者干脆就是:“我正在说谎。”
后来则又发现了很多说谎者悖论的变种,比如“循环的说谎者悖论”:
一张卡片的正面写着:“另一面是真话。”;而反面则写着:“另一面是谎话。”
另外,这本《悖论简史》的副标题是“哲学和心灵的迷宫”(philosophy and the labyrinths of the mind)。那么,到底是“哲学 和 心灵的迷宫”呢,还是“哲学和心灵 的迷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