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sdyc
【哲学·西哲向·待定】对霍布斯《利维坦》名字的解读
展开Biu

吾辈一天没来国哲,怎么就这么没人气的说,@阿突

好了,这次不扯了,直接正题了的说。这次只是随便写点,所以大家随便看看吧。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利维坦(Leviathan )的说。(纳尼,丈月城新写的小说,拍死,拖走。吾辈已经对于弑神者的男主羡慕了五体投地有木有)以上,大雾。

利维坦是一个出自于《圣经》中的深海巨兽。不过在原始的希伯来圣经(Hebrew Bible)中出现过六次,“His chest is hard as rock, hard as a lower millstone. ”“Iron he treats like straw and bronze like rotten wood. ”(不要问我为什么是英文,吾辈也不懂希伯来语,看的也是英译的说)总而言之,利维坦就是一种巨大的怪物,而且拥有极为强大的力量,简单地说,就是刀枪不入,身形巨大,打游戏的话,肯定是boss类的角色。然后到了《圣经》里,这种倾向进一步加强了。只不过怪物变得成双成对了有木有。在《圣经》中,利维坦是一种居住于海底深渊的怪物。长的像是龙,而且会喷火。并且他,不要用她是母的说。在沙漠里还有一只公的说,叫做贝希摩斯(behemoth)。这两只怪物都一种会活到最后的审判日,才会死亡的说。

然后呢,讲了一圈,还是和霍布斯没有关系啊。霍布斯的《利维坦》被认为是他最为杰出的作品(不要问我为什么施特劳斯认为他的早期作品才是好的说),也是最为重要的作品。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承认霍布斯是近代政治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但是,他为什么要以一个出现在《圣经》中的巨兽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作品呢。霍布斯在整部书中,一共有三个地方提到利维坦。第一次是在引言,他将利维坦形容成为人造的人。第二次是在第十七章中将其形容为有死的上帝。第三次是在第二十八章中,霍布斯摘取了《约伯记》中的原文,将利维坦称之为拥有巨大力量的骄傲之王,但是终究会腐烂和死亡。

然后呢,大家觉得讲了这个有神马意思呢,不是很无聊么。但是如果我们现在把霍布斯的利维坦等同于国家的话,这里就变成了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国家的说。从霍布斯这里给出的分析来看。首先,国家是一种人造物,所以是人造的人。其次,国家承担着管理和统治的权能,就像上帝一样,只不过国家不是永恒的上帝,是会死亡,会腐朽,会瓦解。第三,国家拥有着极为巨大的力量,拥有着远超过个体的力量。

好吧,其实这是一个讨论贴,那么诸君,你们怎么看

[查看全文]
dlsdyc
哲学离我们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远
展开Biu

哲学是什么,其实没有人可以有把握说自己一定知道。

而哲学之所以常常被人们所忘记,正是因为哲学无所不在。

所谓纯粹的哲学,并不是说要在实际和理论之间划出一条鸿沟。恰恰相反,哲学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会成为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

纯粹的哲学只是试图从纯粹的角度来理解和体会一切社会和历史时代的经验。

哲学并不是空洞的思辨,它具有广阔的视野, 这使得具体的东西也能进入它的视野之中。

诸君不知知不知道福柯,福柯他作为哲学家研究的都是什么具体的东西,比如医院,精神病,监狱之类的。

有时候,对于哲学来说,反而细节和差异才是更为的说。

哲学告诉我们,我们有能力去理解,去认知。也正是如此,我们才会有意志有自由去追求真理。

所以,请不要害怕它,也不要畏惧它,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查看全文]
dlsdyc
【哲学·西哲向·我思】论文德尔班的哲学史观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dlsdyc 于 2012-11-28 20:14 编辑

介个,既然说要实践了么,由于手头比较仓促,只有把去年写的某篇论文拿出来了的说。(论文神马的被人看光光了好害羞啊)但是由于这是去年的论文,所以有一些观点已经被偶抛弃了的说。(拖走,那乃还发神马)我之所以打算发这篇文章,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学习哲学就是在学习哲学史。那么神马是哲学史呢。当然不同的哲学家是有不同的观点的说。在此,我选择文德尔班的哲学史作为基础来进行讨论(乃确定不是因为自己正好写了这个)。总之,希望大家能够对哲学史神马的能够有更多的理解。由于字太多怕大家厌烦的说,所以偶就一部分一部分贴出来好了。

一、哲学史的对象和影响因素

文德尔班的哲学史观主要可以通过他的《哲学史教程》(Lehrbuch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体现出来,其实此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即“特别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这里,文德尔班抛弃了较为常见的类编年体的模式,反而以哲学问题和概念作为叙述的核心来撰写哲学史的进程,或者说是哲学概念的进程。与黑格尔将绝对精神作为哲学史的核心一样,文德尔班之所以采取新的方法是为了对以前哲学史的进行突破,试图为当时的历史哲学提供新的出路。这无疑是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哲学史在文德尔班这里就成为了哲学概念不断发展并且走向清晰准确的历史。

那么何以文德尔班选择将哲学概念作为其哲学史的核心,对此,我们返回到历史哲学本身去推断。对于文德尔班甚至是任何一个哲学史家来说,他们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即对于历史哲学本身的怀疑。在历史怀疑主义看来,历史研究的总是那些处于流变之中的而又不具备普遍性的东西,所以历史哲学只是一种徒然的希望,希望去理解那些瞬息万变又不可知的一切,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历史哲学本身就是无意义的活动。文德尔班当然不认同这种看法,并试图在历史哲学中寻找到普遍的共同点。同时,对于德国哲学来说,哲学一直是用概念来说话的,哲学概念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进而在不断的研究中,文德尔班发现哲学史的普遍性即不能从哲学家出发,也不能从哲学观点出发。并且哲学史不同于其他的任何科学,具备其他科学所不具备的特征,而这种特殊性就是由于哲学本身的原因所导致的。哲学其本身的内涵就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自称为哲学的思维活动的结构”。[1]哲学并没有一种在各个时期都共有的对象,“对于哲学思想的整体的任何补充,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已经存在的一切;而一种新哲学科学的建立,就必然要修改所有的旧哲学”。[2]

在这一点上,哲学与自然科学是完全相反的。从这一视角出发,文德尔班发现既然我们不能从每一个哲学家所面对的具体对象出发来理解哲学史,那么只有从“他们的共同成就中”找到哲学史的普遍性。这些共同的成就,简单地说就是哲学的概念,按照文德尔班自己的话来说“哲学试图把人类理性呈现其活动的必需形式和原则自觉地表现出来,力图把这些形式和原则从原始的知觉、感情和冲动的形式转化为概念的形式”。[3]“这些思想结构作为人事形式和判断规范坚持不变、充满活力,并在这些思想结构中人类理性永恒的内部结构就清楚地被认识出来了”。[4]

在确立了将哲学概念作为哲学史的核心之后,文德尔班开始研究影响哲学史的因素包括哪些部分。文德尔班认为哲学史并不是只有一个决定因素,而是同时受到多重的影响,具体的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内在的逻辑联系,同一个哲学问题的反复出现就与此有关,但是这一点却经常出现中断,使得这一条脉络并不是非常清晰。因此,第二方面文明史因素就凸现了出来。这一方面强调社会热点对于哲学兴趣的影响与限制,即哲学对于时代的某种依赖性。按照黑格尔的理解,哲学是在思想中被把握的它的时代,也就是说哲学会受到自己时代的制约,后来马克思就更明确地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此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个人的特性。如果说文德尔班将哲学概念作为哲学史核心与黑格尔的哲学史观相似,那么关于个体性的论述则是与黑格尔背道而驰。文德尔班认为“观念的发展以及一般信仰成为抽象的概念,都只有通过个别人物的思维才能完成” [5]进一步来说,哲学的概念是通过哲学家对于问题的选择和综合而得到的,每一个哲学体系都依赖于哲学家个性的创造,并且“历史是有个人特征的王国,是本身有价值而又不可能重演的个别事件”。[6]因此在对于影响哲学史的因素中,文德尔班强调历史学家个人的因素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在他看来,黑格尔历史哲学的问题就在于忽视了个体性这一方面,将有效因素当作了唯一因素。

同时,文德尔班也将哲学史的任务分为三个方面,简单地概括下就是对于哲学家个人,对于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以及这些理论对于哲学史的价值。他将前两个方面称之为语文—历史的科学,而第三方面称之为批判—哲学的科学,并且这三个方面之间的比重需要根据具体的资料来确定。这些资料包括哲学家的作品,原始文献,并且涉及到资料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在这里,文德尔班认为语言的差距并不是主要问题,因为这并没有影响到资料的整体性。他强调虽然对于语言的研究可以对知识形成补充,但是在这里最多只能加强对于哲学史中个人因素的理解。对于第三方面,即批判—哲学的科学,文德尔班试图树立作为前提的原则。在此他承认对于哲学史来说,它必然是一门批判的科学,但是这种批判的标准并不是建立在哲学家个人的理解之上,而是建立在“形式逻辑的一贯性和理智的丰硕成果”。[7]不过我们在这里要注意,虽然文德尔班强调对于原始资料需要细致且全面的审查,从表面上看与实证主义强调考据的特点有所相似,但是在这里文德尔班的立基点却是科学与历史之间的区别,他所反对的是只是对于历史的一种自然主义倾向,而对于具体史料的科学分析却是必要的。


[1]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1页。

[2] 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页。

[3]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8页。

[4]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30页。

[5]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4页。

[6]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4页。

[7]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9页。此外关于这两个批判的原则将在本文关于价值的部分进一步阐释。

ps.楼主接下来两天有可能去杭州找妹子玩,有可能不在线的说

乃们都是坏银,走过路过也不过来留个爪神马的,说好的给个好,有问题的请指正,看不懂的可以说哪里没看懂嘛!!!楼主泪目状~38!

[查看全文]
阿洛的狐狸
关于孤独的两点思考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阿洛的狐狸 于 2012-12-19 16:43 编辑

我想在这里说孤独应该有很多共鸣,所以我就说了。

我想在技术宅文史哲思会有很多人都会认同一个观点:人类的孤独是绝对的

就像EVA中说的,因为AT力场的缘故,每个人的心灵都被分割了。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不同的形貌,所以这种孤独是绝对的。就像人的身体只可以接触,而不能互相交融一样,人的精神也是一样,只能寻找到表层的共鸣,却永远无法完全走入对方的内心,完全理解对方的想法。

无论两个人如何亲密无间,那心灵的距离都是无法突破的。

以上所说,应该有很多人都想到过,我就不卖弄什么了。

下面,我想问问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是如此?人类为什么会如此孤独?

1、为什么?

我经过思考,终于似乎想明白了。

那就是:因为人类本身就是这样一种会感到孤独的生物。

这句话好像是废话。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除了人类,其他生物会感到孤独吗?

我觉得好像没听说过。为什么没听说过?因为其他生物没法表达。

与其说没法表达,不如说,他们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怎么去表达。

我开始考虑到,其实人类的本质就是拥有了一种对自我的认识能力。

人能够认识到自我,认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类是不同的个体,认识到自我是一个独特的所在。

而动物不能。动物只能认识到自己是哪一种生物,却无法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群体中的一员。

打个比方来说过,小孩子淘气去捅了马蜂窝,结果可想而知,一群马蜂玩命地去蛰他。

为什么会这样,明明蛰到了,马蜂就死了。如果求生是本能,为什么会这样?

那就是因为马蜂没有自己会死亡这样的意识。

马蜂只能认识到马蜂的群体要有家,要繁衍。却不能认识到我是众多马蜂中的独特的一员,蛰了他我将失去生命。

再比如说,蚂蚁的社会如此有秩序,如此各司其职,一切都心甘情愿围着蚁后。

那是因为,他们的脑袋就只能认识到自己是属于蚂蚁这个族群这样而已,无法知道我是这族群里的工蚁还是兵蚁。

不知道这两个例子准确不准确,毕竟我没具体专研过动物行为学。

我只想说明,人类与动物是不同的,人类既能认识到自己是人类,必须肩负起种族延续的重任,也能认识到自己是全体人类中一个独特的个体,生命是属于自己的。

正是基于此,人类才会感到孤独。孤独才成了人类的基本属性。

2、人类的情感

孤独延伸出来,就是情感了。

基于上文所述,我觉得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是进化的产物,人类突然出现自我意识,其实这与为了族群的利益牺牲自己的那种群体意识是冲突的。人类成了一种矛盾的生物,既要为种族延续负责,又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人类的很多矛盾就如此展开,又要做社会的螺丝钉,又执着于自己不切实际的梦想。所以某种层度上讲,孤独,这种情绪成了人类最大的敌人。人类想要回归群体,却又无法容忍群体对于自己个性的掠夺。所以建立小部分人的一种社会关系就诞生了,在这个群体中彼此尊重,彼此认同。其中,联系小群体中人类的神奇力量被称作“爱”。

为了战胜孤独,人类从本能中继承了“爱”。

“爱”其实只是生物为维持族群繁衍的一种互帮互助的本能。到了人类这里,就赋予了新的意义——战胜孤独。

归根揭底,所谓的“爱”只是人类之间相互利用来逃避孤独的工具。与己无关的“爱”是不存在的。
人类获得感情(或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先天的血缘,一种是后天的巧合。前者的获得得天独厚,最为容易。动物也有哺育幼崽的繁衍本能,到人这里,与人性中最本质的对孤独的恐惧结合,血缘成了一种最好的先天的可以连结几个人、连结一个群体的纽带,这就是所谓的“亲情”。

人类逃避孤独,最根本的方法是寻求认同,而同血缘之中能找到认同的是少数。所以后天的巧合也成为了人类逃避孤独的好方式。在无数的巧合中,总会有几个巧合会如此巧合地与己愿相符,这种没有血缘关系而仅仅围绕某种认同得意维系的足以逃避孤独的群体关系,就是所谓的“友情”。

最后,我们渴望的爱情不过也是生物繁衍的本能,人类逃避孤独的群体性矛盾又赋予了爱情新的定义,那就是与一个固定的人在漫长的一生中一起逃避孤独。

原来人类的感情就是如此,寻找认同而已,说什么为了别人的话,其实不过是为了维系自身不孤独的借口。不得不令人悲哀。

我今天就说到这里了,对于孤独,应该还可以想到更多,欢迎补充和交流。

最后,也许有人感到害怕,但是楼主想说呢,孤独自人类诞生就一直伴随我们,只是这个真理无人发现而已。在不知道的时候,我们一直在矛盾地生活和抗争着,而如今知道了,也无需感到恐怖,只是继续重复一样矛盾的生活而已。只是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为自己存活,摒弃寻找认同的做法,可以减少很多痛苦的。佛家让我们抛弃自我,我想大可不必,我们可以抛弃他人,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一切随自己的性子,杀人放火,我的意思是,不对他人怀有善意,也绝不能有恶意。自己活着的意思,不是只为了自己活着,而是,不为他人活着。

再次感谢看完的各位。楼主十分想听听你们怎么看。

楼下的,你怎么看?

——————————————————我是分割线,以下是进一步说明——————————————————

传送 @Mr_Alex 的评论请戳我

我针对其评论对孤独、自我意识、群体意识、孤独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进一步说明放在下面。

首先,我所说的孤独,是一种生存状态,并不单纯是感受。这样一种生存状态是因为我们的身心并不相连,诚然动物也是如此。所以说动物也是孤独的,这个没什么说的。但是,孤独之所以成为孤独,是因为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的孤独。如果脱离了我们的意识去谈孤独,那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没有不被感知到的孤独,即使有,那么感知都感知不到还谈什么呢?参照奥卡姆剃刀原则,把它剃掉。所以,对于动物的孤独感,我的意思是,动物,不管是高级还是低级,对于动物有没有自我意识,我查了一下,据说只有黑猩猩和人类拥有自我意识。有自我意识就会察觉到自我,察觉到自我的孤独。狗也好,牛也好,他们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但是没有自我意识不代表他们不能学习,但是他们的学习是机械的。比如说狗算数,研究表明其实狗根本不是在算数,只是一种条件反射,它停止叫声似乎是因为注意到了主人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因为人类在听到正确答案后脸上会发生细微的变化,狗狗发现后,就停止了叫声。猿猴或者海豚,大脑更加发达,但是,也不能达到人类所拥有的智能,他们不会思考到自己的孤独,那么谈他们的孤独,也是人类附加给他们的,并不是他们自发的认识,所以这个我们来谈,毫无意义。

其二,关于马蜂还是蚂蚁的这个问题,你完全误会曲解了我的意思。刚才我已经提到了什么“自我意识”,我现在就具体说说我是如何定义这个东西的。

如果你问我动物有没有意识,我会说,有,只是他们只有群体意识,没有自我意识。那么什么是群体意识,什么又是自我意识呢?现在我来解释一下。

所谓的群体意识,指的是生物的一种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什么物种,归属于哪一个族群,比如说狗见到陌生的狗就会叫,见到人就跑,是因为它知道它是狗,见到同类要捍卫自己的领地,见到人它也知道,这家伙很厉害,狗打不过人。一山不容二虎啊,都是这个道理。是生物,高级一点的,有大脑的,神经系统发达的像昆虫和脊椎动物应该都有这种群体意识。至于低等动物,我就不知道了。

而所谓的自我意识,是相对于群体意识而言。人类和黑猩猩,不仅能认识到自己属于这个族群,而且能认识到,自己是这个群体里独特的一员,也就是知道“我”这个概念。最典型的实验就是在镜子面前,狗会觉得里面是另一条狗,而黑猩猩却知道那里面就是它自己。人类就更不用说了。我们都知道,我们是阿洛,是阿突,是ALEX,而不是别人。

了解了这两个概念,现在我来说说我举马蜂和蚂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马蜂,因为群体意识使然,它的认识中,并没有自己的概念,所以才会舍命护巢,因为你也说了,这是在保护族群。他并不是具有为了族群牺牲自己的精神,而是它只能认识到族群,认识不到自己,自然想不到“我”会死,它想到的,仅仅是“我的族群”会死。蚂蚁,我说的也是一个意思,蚂蚁能够认识到自己归属于蚂蚁这个族群,但并不知道自己,我在《关于》一文中的措辞的确不严谨,蚂蚁不是并不能认识到自己是工蚁还是兵蚁,是他们认识不到自己是工蚁中独一无二的一员。至于你所说的信息交流,我想,这也是基于他们族群利益的事情,并不能说明他们的自我意识,在我看来,昆虫是不会意识到自我的,至于他们交流的是什么,我想动物行为学家只能认识到他们是在确认是否是同一族群和食物的来源,不能作为他们会说”你好,干嘛去呀“的理由。我举这两个例子,其实是因为真社会性动物和人类社会的比较最为鲜明。人类在社会中会有各种抱怨,而蜜蜂蚂蚁这样的真社会性动物不会。按照我的这个说法解释,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仅仅只有群体意识,更重要的还有自我意识,所以才会对自我的一些遭遇耿耿为怀,为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努力拼搏等等。蚂蚁和蜜蜂,因为不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独立的一员,所以这个社会才会那么稳定。

最后,第三点,我的观点是,人类能认识到自己的孤独,与社会意识的整齐划一是矛盾的。社会的要求就是各司其职维持宗族延续,像蚂蚁一样,而人,因为有了自我意识,不同的人所在的不同的阶层才会不断变化,不断折腾。这才有了战争、国家、阶级、不同的社会制度。试想,如果我们都能顺从地在某位”王“的统治下安生过日子,我想,社会生产力绝对会大幅提高,把每一类人束缚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这样的社会才是最稳定的。柏拉图是这么说的,霍布斯也有这个意思,古代很多政治家都想这样建立一个稳健的社会,但是,他们都失败了,就是因为人类的自我意识,是追求个人自由的,是社会要求无法束缚住的。所以我说这里面有矛盾。

————————————————————我还是卖萌的分割线————————————————————

最后,狐狸君我再次非常感谢各位把此贴挖出来,又一次讨论,还帮我把这帖子弄成了HIT,我很高兴地说,也是欢迎大家多说点什么。对于动物的观点,一直被喷。有人问我,你不是动物你怎么知道动物没有自我意识,我也没法回答,所以我只能反问一句,可是你也不是动物啊?

这里再声明一句:我没有任何贬低动物的意思,我这里重在讲的还是人类的孤独,动物即使有孤独,也不是吾辈能够感知的,感知不到的东西,还谈它干什么呢?我只是提供给大家一种思路,人本质是孤独的,所以也可以孤独地活下去,所以,追不到妹子的,怀才不遇的,可以看开点,我们自己的才能为什么非要让他人认可?自己足够强大,评价标准在于自己,不在他人的评价。就这样,走你!

[查看全文]
阿突
【哲学·西方向·科普】唯心主义
展开Biu

这是由归Stebloom 发表于 2011-8-12 03:40:21的帖子


唯心主义,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应该说,“理念论”比“唯心主义”翻译得更为准确,但后者已成为通用的词汇。现在学界将柏拉图形上实体的“eidos”(forms),称为“理型论”,用以区别观念论的观念(ideas),观念是由经验而来;但是柏拉图的理型,却不是由经验而来的;因此,“理型”会是比较适切的翻译。

唯心论秉持世界或现实如同精神或意识,都是根本的存在。唯心论直接相对于唯物论,后者认为世界的基本成分为物质,我们对世界之认识主要是通过物质,并将之视作为一种物质形式与过程。唯心论同时也反对现实主义的哲学观,后者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之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唯心论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实体论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的第二性,也就是说: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并认为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两种基本类型。

目录[隐藏]

  • 1 柏拉图的理念论
  • 2 唯心主义(理念论)与唯物主义(实体论)
  • 3 主张唯心论的重要哲学家
  • 4 相关主题
  • 5 参考资料

[编辑] 柏拉图的理念论主条目:理型论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存在着一个由形式和观念组成的客观而普遍可靠的实在世界,即所谓“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讲到一个寓言:一个犯人被锁在洞中,在洞口上面有类似木偶戏的表演,借洞口火光,其阴影投到洞壁上,这个犯人看到的只是这些阴影,等到犯人被释放,他才看到木偶,看到火光,才明白以前看到的只不过是这些东西的阴影,等爬出洞来,看到真正的事物,看到太阳,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木偶火光之类,只不过是对真正事物和太阳的摹仿。柏拉图在寓言中所说的真实事物和太阳,是对他的理念世界的比喻,而木偶火光之类,是对现实世界的比喻,他认为理念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真实更完美。

[编辑] 唯心主义(理念论)与唯物主义(实体论)其实,理念论和实体论两者并无严格界限。因为,理念也是由特殊的物质——人的思维系统、乃至人类思想材料产生的,因此,也是物质的。而传统意义的物质主义中的物质并没有包括思想。这是不对的,是片面的。宇宙万物,就没有不是物质的。

因此,理念论,其实,仅仅是强调或突出人的思想的重要作用、乃至在一定条件下或范围内的决定作用而已。而实体论,也仅仅是强调除理念或思想之外的物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或范围内的决定作用而已。因此,唯物和唯心,仅仅是侧重强调物质的不同方面的决定作用而已,并非对立。

此外,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没有理念的整合,其他物质条件的存在是不成系统的,是没有意义的。从这一点看,理念比非理念的物质更具有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即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理念比非理念的物质更具有决定意义。在排除了人类的自然发展方面,理念论与实体论的区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时已不存在人类特有的理念,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唯物主义和所谓的唯心主义,那时只有自然主义。

[编辑] 主张唯心论的重要哲学家柏克莱康德弗里斯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

[查看全文]
阿突
【哲学·西方向·科普】柏拉图主义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18 19:16 编辑

这是由归Stebloom 发表于 2011-8-12 03:38:45的帖子


第九次动员令于2011年6月25日-9月4日举办,欢迎阅读相关详情并于动员期内前往报名参与。

[关闭]

柏拉图主义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柏拉图主义(Platonism),美国传统辞典解释为:The philosophy of Plato, especially insofar as it asserts ideal forms as an absolute and eternal reality of which the phenomena of the world are an imperfect and transitory reflection.

中文翻译:柏拉图哲学或柏拉图哲学,尤指宣称理念形式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实在,而世界中实在的现象却是不完美的和暂时的反映。)

宣称信仰柏拉图主义并非意味着接受柏拉图的所有见解,而往往只是对如下特定思想的认同,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实体。这个体系还包括认为理念形式只能由灵魂所认识等。

对柏拉图主义的辩护有:语言对象的抽象描述的一般性和其所描述对象的特殊性的对比;数学对象的抽象和毫无疑问的精确性等。

柏拉图主义中的理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如:一类事物的名称;数学对象;自然定律等。

柏拉图关于灵魂的思想:灵魂是单纯不能加以分解的,有生命和自发性,是精神世界的、理性的、纯粹的,因他有追求世界的欲望,而堕落到地上,被圈入于肉体中,注定要经过一个净化的阶段。

理想的灵魂是一个有条理的灵魂,其中较高的功能驾驭较低的功能,他有聪明(sofi,a)勇敢(andrei,a)、克己(sofros,unh)和正直(dikaiosu,nh)四种德行。有理性的生活是至善的,物质是不完善的,灵魂要从这种障碍物中解脱出来。

柏拉图将心灵“存有”(Being)的高层世界当作是不变的,和肉体的感官变异(Becoming)做对比。柏拉图的形式(Forms)或理念(Ideas),也就是永恒的绝对者(eternal absolutes)。对柏拉图主义者而言,普遍概念要比个别事例更真实。

[编辑] 影响柏拉图主义其后由**教教父奥古斯丁改造,成为**教的哲学论证,服务于神学教义。

[查看全文]
阿突
【哲学·西方向·科普】形而上——精神哲学
展开Biu

这是由 归Stebloom 发表于 2011-8-12 01:47:27 的帖子


心灵哲学,又称精神哲学,是一门研究心灵哲学,研究的课题包括了心理事件、心理功能、心理性质、意识以及心灵与肉体的关系。虽然有很多有关心灵的课题都与肉体无关,但是大众总认为“心灵与肉体的关系”是核心的研究对象。[1]

二元论一元论是讨论“心灵与肉体的关系”最主要的两派思想。二元论可以追溯到西方的柏拉图[2]亚里士多德[3] 、东方古代印度哲学瑜伽数论派[4],而现代最具代表的定义则是由17世纪勒奈·笛卡尔所给的。[5]实体二元论主张心灵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性质二元论主张心灵是一组特性而非独特的实体,这些特性从大脑产生出来,而又不可还原为大脑本身。[6]

一元论最早由西方的巴门尼德提出,一元论的现代定义由巴鲁赫·斯宾诺莎提出,主张在本体论的框架下心灵与肉体本来是一体的。在东方大致上类似的思想有印度教婆罗门教老子道家[7] 物理学家强调世上只有物质并由物理理论所解释,随着物理理论不断演进,最终将会能够解读心灵。唯心论者则认为世界上只有心灵存在,外在世界除了心灵,便是心灵所产生的幻觉。中立一元论者坚守一个立场,就是存在着一种中立的实体,物质与心灵都是这个实体的性质。在20世纪到21世纪,物理主义衍生了很多不同的思想,譬如行为主义类型物理主义无法则一元论(anomalous monism)和功能主义[8]

在认同心灵不能独立于物质存在的前提下,大部分现代心灵哲学家采纳还原物理主义或者非还原物理主义的立场。[8]这种手法在科学领域中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社会生物学演化心理学神经科学[9][10][11][12]

其他哲学家则采纳了非物理主义的立场,挑战物理主义认为心灵纯粹由物理方式构成的观念。还原物理主义的支持者坚称所有精神状态与特性最终可以由生理学过程与状态以科学方式解释。[13][14][15]非还原物理主义的支持者辩称,虽然脑袋是整个心灵的所在地,用于精神描述和解释的谓词词汇是不可缺少的,但并不能简约为语言物理学中较低级别的解释。[16][17]神经科学的发展帮助了人类弄清部分问题。可是,他们与答案之间还有很远的距离,现代心灵哲学家继续以自然主义的方式为精神状态与特质中的主观质素与意向找寻答案。[18][19]

心灵与肉体的问题

心灵与肉体之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解释心灵或心理过程与身体状态或过程之间关系的问题。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可证明的,例如,我们的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是取决于刺激,这些刺激从外部世界通过我们不同感觉器官抵达大脑,并且改变了大脑的状态,最后最主要的是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快乐或者不快乐。

譬如,当某人渴求一片披萨的时候,这种欲望可能使他的身体向某种状态移动,直到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问题就是,这些意识经验怎样从大脑灰色神经组织的电化学物质产生出来?[8]同样,某个人的信念和欲望是如何促使他的神经细胞发放信息,并且使他的肌肉在完全正确的情况下运作的呢?至少自从笛卡儿以来,这便是一些主要的困扰著认识论学者与心灵哲学家的迷题。[5]

[编辑] 二元论的解答心物二元论是探讨精神物质关系的理论,其宣称一般精神现象在某方面是指非物理现象。[6]心物二元论的首次展述可以追朔到公元前650年印度哲学的数论学派瑜珈,他们认为世界被划分为灵魂(Purusha) 与自性(prakrti)。[4]特别是波颠阇利的瑜珈经典展示了对心灵本质的分析。

在西方的哲学,早期关于二元论的讨论见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2][20]可是,最多人认识的二元论则是笛卡儿的版本,其主张心灵不是物质。[5] 笛卡儿是首位清晰地辨识到伴随心灵的意识自我意识,并且指出大脑是智慧的所在地。他是首位能够清楚陈述心灵与肉体的问题。这个表达方式仍然被使用至今。[5]

[编辑] 二元论的争议二元论的主要争议对大部分未受哲学训练的人来说是直觉是常识。当被问及心灵是什么的时候,一般人会以自我人格灵魂来表达答案。他们都不认为心灵就是脑袋,并觉得只是玩弄本体论中的某个东西。[6] 大部分现代的心灵哲学家这些直觉像其他的容易产生误会,应该利用我们吹毛求疵的能力,配合来自科学的完全可经验的证明,来检查一下这些假设,是否有真凭实据。[6]

其他非常重要的支持二元论的论调就是心灵与物质看似拥有非常不一样,甚至互相矛盾的特质。[21]对于它们来说,心理事件有着一些主观质素,而物理学事件则明显没有。譬如,被烧伤的手指感觉到什么?蓝色的天空看来像怎样?优美的音乐是怎样的?心灵哲学家把它们称呼为心理事件的主观面貌-感质(qualia)。[21]譬如痛楚的感觉等等,常常在心理事件中发现感质。这些感质难以被简单化为其他物理学性质。[22]

[编辑] 相互作用二元论

在1648年,由法兰斯·哈尔斯所画的勒奈·笛卡尔的画像

相互作用二元论,或简称相互作用主义,是二元论的特殊形式

[编辑] 二元论的其他形式

二元论的三个派别。箭号表示了因果关系。未有显示性质二元论。

[编辑] 精神–身体问题的一元论解答

斯宾诺莎

一元论二元论相反,提倡只有一种基本物质。今天几乎西方哲学一元论的所有形式都是物理主义[8]

[编辑] 行为主义同一理论 机能主义 非化约物理主义 精神–身体问题的语言学批评[编辑] 自然主义及其问题物理主义的论点是精神是物质(或物理)世界的一部分。

[编辑] 感质主条目:感质

很多精神状态都拥有由不同的个体以不同的方式主观地经验得到的性质。[22]

[编辑] 意图

John Searle - 最有影响的精神哲学家之一(Berkeley 2002)

精神哲学与科学 神经生物学生物学的理论背景,大体上与现代自然科学一样,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物理过程被认为是精神活动和行为的基础。

计算机科学心理学 欧陆传统的精神哲学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讨论了3种不同的精神类型:主观精神(个体精神)、客观精神(社会、国家精神)和绝对精神(所有概念的统一体).[23]

在现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是在回应或者反对这种黑格尔传统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两个主要学派。现象学,由胡塞尔创立,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心智的概念以及现象性逻辑如何塑造我们的经验。[24] 存在主义,是萨特领军的一个学派,它关注经验的内容以及精神与这些经验的关系。[25]

Ron McClamrock尽管不很出名,但是确实一个重要的精神哲学和认知科学家,他试图综合这两种传统。从Herbert Simon处取经,并且也受诸如Maurice Merleau-Ponty和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主义现象学观念的影响, McClamrock提出,通过抽离它,甚至把它当作是一个分离的经验性物体一样来检视,在其中他自己已经不是一个综合体,人的生存条件使他不可能这样来理解自己。[26]-->


以下是回复部分

[查看全文]
阿突
【国学·古典向·科普】【转载】庄子·内篇·大宗师
展开Biu

这是由归Stebloom 发表于 2011-8-10 02:37:06 的帖子

[fold=前言+正文]前言:我很喜欢庄子,甚至超过老子。但是,我从不看别人的解释,或者说是阐释(并不是指译文)人心生万物,我想要得到的是自己内心的答案和见解,虽然可能不是正确的,或者是谬误的。但是却这样任性着。读之千遍,其意自现。在此附上原文和译文,和别人的阐释,原文可细读,译文或者阐释只是表达别人的意见,请各位不要被蒙蔽了。世界是你看到的样子,是你感觉到的样子。不是别人的。正文: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旡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夫道,有情有信,旡为旡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官;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旡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旡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旡古今;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旡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逐相与为友。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旡事,跰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旡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之〕大冶铸全,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旡相与,相为于旡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旡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旡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旡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内外不相及,而丘使汝往吊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旡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旡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子贡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旡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旡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旡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巳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巳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旡损心,有旦宅而旡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旡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旡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意而子曰:「夫旡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旡好也,化则旡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旡私覆,地旡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fold][fold=译文]译文:知道自然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知道自然的作为,是懂得事物出于自然;了解人的作为,是用他智慧所通晓的知识哺育、薰陶他智慧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虽然这样,还是存在忧患。人们的知识一定要有所依凭方才能认定是否恰当,而认识的对象却是不稳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自然的东西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的东西又不是出于自然呢?况且有了“真人”方才有真知。什么叫做“真人”呢?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象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颤栗,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这只有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方才能像这样。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时不做梦,他醒来时不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甘美,他呼吸时气息深沉。“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根,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罢了。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所以古代圣人使用武力,灭掉敌国却不失掉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广施于万世,却不是为了偏爱什么人。乐于交往取悦外物的人,不是圣人;有偏爱就算不上是“仁”;伺机行事,不是贤人;不能看到利害的相通和相辅,算不上是君子;办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丧失身躯却与自己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人的人。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的人都是被役使世人的人所役使,都是被安适世人的人所安适,而不是能使自己得到安适的人。古时候的“真人”,神情嵬峨而不矜持,好像不足却又无所承受;态度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阔虚空而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德性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好像喜欢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用道德来遵循规律。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那么杀了人也是宽厚仁慈的;把礼仪当作羽翼的人,用礼仪的教诲在世上施行;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用道德来遵循规律,就像是说大凡有脚的人就能够登上山丘,而人们却真以为是勤于行走的人。所以说人们所喜好的是浑然为一的,人们不喜好的也是浑然为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是浑一的,那些不同一的东西也是浑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那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做“真人”。   死和生均非人为之力所能安排,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参与和干预的,这都是事物自身变化的实情。人们总是把天看作生命之父,而且终身爱戴它,何况那特立高超的“道”呢!人们还总认为国君是一定超越自己的,而且终身愿为国君效死,又何况应该宗为大师的“道”呢?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使得彼此得以继续生存,不如忘记彼此的存在,自由的在江湖之中畅游。与其赞誉唐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的,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将船儿藏在大山沟里,将渔具藏在深水里,可以说是十分牢靠了。然而半夜里有个大力士把它们连同山谷和河泽一块儿背着跑了,睡梦中的人们还一点儿也不知道。将小东西藏在大东西里是适宜的,不过还是会有丢失。假如把天下藏在天下里而不会丢失,这就是事物固有的真实之情。人们只要承受了人的形体便十分欣喜,至于像人的形体的情况,在万千变化中从不曾有过穷尽,那快乐之情难道还能够加以计算吗?所以圣人将生活在各种事物都不会丢失的环境里而与万物共存亡。以少为善以老为善,以始为善以终为善,人们尚且加以效法,又何况那万物所联缀、各种变化所依托的“道”呢! “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它引出鬼帝,产生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却并不算高,它在六极之下不算深,它先于天地存在还不算久,它长于上古还不算老。狶韦氏得到它,用来统驭天地;伏羲氏得到它,用来调合元气;北斗星得到它,永远不会改变方位;太阳和月亮得到它,永远不停息地运行;堪坏得到它,用来入主昆仑山;冯夷得到它,用来巡游大江大河;肩吾得到它,用来驻守泰山;黄帝得到它,用来登上云天;颛顼得到它,用来居处玄宫;禹强得到它,用来立足北极;西王母得到它,用来坐阵少广山。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开始,也没有人能知道它的终结。彭祖得到它,从远古的有虞时代一直活到五伯时代;傅说得到它,用来辅佐武丁,统辖整个天下,乘驾东维星,骑坐箕宿和尾宿,而永远排列在星神的行列里。   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你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缘故呢?”女偊回答:“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女偊回答说:“不!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学习‘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明敏的才气,我想用虚淡的心境来教导他,恐怕他果真能成为圣人哩!然而却不是这样,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具有圣人才气的人,应是很容易的。我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后能遗忘万物;既已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身的存在;既已遗忘存在的生命,而后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能够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彻,而后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后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既已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而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南伯子葵又问:“你偏偏是怎么得‘道’的呢?”女偊又回答说:“我从副墨(文字)的儿子那里听到的,副墨的儿子从洛诵(背诵)的孙子那里听到的,洛诵的孙子从瞻明(目视明晰)那里听到的,瞻明从聂许(附耳私语)那里听到的,聂许从需役(勤行不怠)那里听到的,需役从於讴(吟咏领会)那里听到的,於讴从玄冥(深远虚寂)那里听到的,玄冥从参寥(高旷寥远)那里听到的,参寥从疑始(迷茫而无所本)那里听到的。”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块摆谈说:“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尻尾,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跟他交朋友。”四个人都会心地相视而笑,心心相契却不说话,于是相互交往成为朋友。不久子舆生了病,子祀前去探望他。子舆说:“伟大啊,造物者!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的样子!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如赘瘤朝天隆起”。阴阳二气不和酿成如此灾害,可是子舆的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蹒跚地来到井边对着井水照看自己,说:“哎呀,造物者竟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 子祀说:“你讨厌这曲屈不伸的样子吗?”子舆回答:“没有,我怎么会讨厌这副样子!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便用它来报晓;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来打斑鸠烤熟了吃。假令造物者把我的臀部变化成为车轮,把我的精神变化成骏马,我就用来乘坐,难道还要更换别的车马吗?至于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悲哀和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了倒悬之苦,然而不能自我解脱的原因,则是受到了外物的束缚。况且事物的变化不能超越自然的力量已经很久很久,我又怎么能厌恶自己现在的变化呢?” 不久子来也生了病,气息急促将要死去,他的妻子儿女围在床前哭泣。子犁前往探望,说:“嘿,走开!不要惊扰他由生而死的变化!”子犁靠着门跟子来说话:“伟大啊,造物者!又将把你变成什么,把你送到何方?把你变化成老鼠的肝脏吗?把你变化成虫蚁的臂膀吗?” 子来说:“父母对于子女,无论东西南北,他们都只能听从吩咐调遣。自然的变化对于人,则不啻于父母;它使我靠拢死亡而我却不听从,那么我就太蛮横了,而它有什么过错呢!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是好事,也因此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现在如果有一个高超的冶炼工匠铸造金属器皿,金属熔解后跃起说‘我将必须成为良剑莫邪’,冶炼工匠必定认为这是不吉祥的金属。如今人一旦承受了人的外形,便说‘成人了成人了’,造物者一定会认为这是不吉祥的人。如今把整个浑一的天地当作大熔炉,把造物者当作高超的冶炼工匠,用什么方法来驱遣我而不可以呢?”于是安闲熟睡似的离开人世,又好像惊喜地醒过来而回到人间。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在一起谈话:“谁能够相互交往于无心交往之中,相互有所帮助却像没有帮助一样?谁能登上高天巡游雾里,循环升登于无穷的太空,忘掉自己的存在,而永远没有终结和穷尽?”三人会心地相视而笑,心心相印于是相互结成好友。过不多久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知道了,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孟子反和子琴张却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是我们还成为活着的人而托载形骸呀!”子贡听了快步走到他们近前,说:“我冒昧地请教,对着死人的尸体唱歌,这合乎礼仪吗?”二人相视笑了笑,不屑地说:“这种人怎么会懂得‘礼’的真实含意!” 子贡回来后把见到的情况告诉给孔子,说:“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不看重德行的培养而无有礼仪,把自身的形骸置于度外,面对着死尸还要唱歌,容颜和脸色一点也不改变,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用来称述他们。他们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们都是些摆脱礼仪约束而逍遥于人世之外的人,我却是生活在具体的世俗环境中的人。人世之外和人世之内彼此不相干涉,可是我却让你前去吊唁,我实在是浅薄呀!他们正跟造物者结为伴侣,而逍遥于天地浑一的元气之中。他们把人的生命看作像赘瘤一样多余,他们把人的死亡看作是毒痈化脓后的溃破,像这样的人,又怎么会顾及死生优劣的存在!凭借于各各不同的物类,但最终寄托于同一的整体;忘掉了体内的肝胆,也忘掉了体外的耳目;无尽地反复着终结和开始,但从不知道它们的头绪;茫茫然彷徨于人世之外,逍遥自在地生活在无所作为的环境中。他们又怎么会烦乱地去炮制世俗的礼仪,而故意炫耀于众人的耳目之前呢!” 子贡说:“如此,那么先生将遵循什么准则呢?”孔子说:“我孔丘,乃是苍天所惩罚的罪人。即使这样,我仍将跟你们一道去竭力追求至高无上的‘道’。子贡问:“请问追求‘道’的方法。”孔子回答:“鱼争相投水,人争相求道。争相投水的鱼,掘地成池便给养充裕;争相求道的人,漠然无所作为便心性平适。所以说,鱼相忘于天下里,人相忘于道术中”。子贡说:“再冒昧地请教‘畸人’的问题”。孔子回答:“所谓‘畸人’,就是不同于世俗而又等同于自然的人。所以说,自然的小人就是人世间的君子;人世间的君子就是自然的小人。”   颜回请教孔子说:“孟孙才这个人,他的母亲死了,哭泣时没有一滴眼泪,心中不觉悲伤,居丧时也不哀痛。这三个方面没有任何悲哀的表现,可是却因善于处理丧事而名扬鲁国。难道真会有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情况吗?颜回实在觉得奇怪。” 孔子说:“孟孙才处理丧事的作法确实是尽善尽美了,大大超过了懂得丧葬礼仪的人。人们总希望从简治丧却不能办到,而孟孙才已经做到从简办理丧事了。孟孙才不过问人因为什么而生,也不去探寻人因为什么而死;不知道趋赴生,也不知道靠拢死;他顺应自然的变化而成为他应该变成的物类,以期待那些自己所不知晓的变化!况且即将出现变化,怎么知道不变化呢?即将不再发生变化,又怎么知道已经有了变化呢!只有我和你呀,才是做梦似的没有一点儿觉醒的人呢!那些死去了的人惊扰了自身形骸却无损于他们的精神,犹如精神的寓所朝夕改变却并不是精神的真正死亡。唯独孟孙才觉醒,人们哭他也跟着哭,这就是他如此居丧的原因。况且人们交往总借助形骸而称述自我,又怎么知道我所称述的躯体一定就是我呢?而且你梦中变成鸟便振翅直飞蓝天,你梦中变成鱼便摇尾潜入深渊。不知道今天我们说话的人,算是醒悟的人呢,还是做梦的人呢?心境快适却来不及笑出声音,表露快意发出笑声却来不及排解和消泄,安于自然的推移而且忘却死亡的变化,于是就进入到寂寥虚空的自然而浑然成为一体。”   意而子拜访许由。许由说:“尧把什么东西给予了你?”意而子说:“尧对我说:‘你一定得亲身实践仁义并明白无误地阐明是非’”。许由说:“你怎么还要来我这里呢?尧已经用‘仁义’在你的额上刻下了印记,又用‘是非’割下了你的鼻子,你将凭借什么游处于逍遥放荡、纵任不拘、辗转变化的道途呢?”意而子说:“虽然这样,我还是希望能游处于如此的境域。” 许由说:“不对。有眼无珠的盲人没法跟他观赏佼好的眉目和容颜,瞎子没法跟他赏鉴礼服上各种不同颜色的花纹。”意而子说:“无庄不再打扮忘掉自己的美丽,据梁不再逞强忘掉自己的勇力,黄帝闻‘道’之后忘掉自己的智慧,他们都因为经过了‘道’的冶炼和锻打。怎么知道那造物者不会养息我受黥刑的伤痕和补全我受劓刑所残缺的鼻子,使我得以保全托载精神的身躯而跟随先生呢?” 许由说:“唉!这可是不可能知道的。我还是给你说个大概吧。‘道’是我伟大的宗师啊!我伟大的宗师啊!把万物碎成粉末不是为了某种道义,把恩泽施于万世不是出于仁义,长于上古不算老,回天载地、雕创众物之形也不算技巧。这就进入‘道’的境界了。”   颜回说:“我进步了。”孔子问道:“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已经忘却仁义了。”孔子说:“好哇,不过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忘却礼乐了。”孔子说:“好哇,不过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坐忘’了”。孔子惊奇不安地问:“什么叫‘坐忘’?”颜回答道:“毁废了强健的肢体,退除了灵敏的听觉和清晰的视力,脱离了身躯并抛弃了智慧,从而与大道浑同相通为一体,这就叫静坐心空物我两忘的‘坐忘’。”孔子说:“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好,顺应变化就不执滞常理。你果真成了贤人啊!我作为老师也希望能跟随学习而步你的后尘。”   子舆和子桑是好朋友,连绵的阴雨下了十日,子舆说:“子桑恐怕已经困乏而饿倒。”便包着饭食前去给他吃。来到子桑门前,就听见子桑好像在唱歌,又好像在哭泣,而且还弹着琴:“是父亲呢?还是母亲呢?是天呢?还是人呢?”声音微弱好像禁不住感情的表达,急促地吐露着歌词。子舆走进屋子说:“你歌唱的诗词,为什么象这样?”子桑回答说:“我在探寻使我达到如此极度困乏和窘迫的人,然而没有找到。父母难道会希望我贫困吗?苍天没有偏私地覆盖着整个大地,大地没有偏私地托载着所有生灵,天地难道会单单让我贫困吗?寻找使我贫困的东西可是我没能找到。然而已经达到如此极度的困乏,还是‘命’啊![/fold][fold=后续]后续:庄子看了很多遍,虽然很不喜欢这样子一下子贴出来,但是拾篇就拾整篇吧。希望大家可以回帖说说对某一段的看法,或者间接。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哲学,比国外的好多了。特别是老庄之道,我觉得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信仰,没有之一。因为它不倚靠着任何一个偶像,世界是虚无的那它便就是虚无的!世界是无善恶的,那它便就是无善恶的!不是因为没有限制让人感到害怕而随意的捏造或精心的捏造出一个框架,让人心安!人活在这世上就是无所依萍的,若觉得惶惶不安,就惶惶不安罢若是人融合的在世中又有何所惧![/fold]

以下是该帖回复部分

[查看全文]